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寻访台州府台谭纶

寻访台州府台谭纶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6.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台州日报

【出版日期】2008.06.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寻访台州府台谭纶

谭纶墓门楼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双层歇顶,门楼正额挂有皇帝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

矗立在市区南郊的谭纶塑像。

文/图周桂林

走进江西省宜黄县,首先想到这里与临海有着远源的联系。当年在台州任知府的谭纶就是这里人。晚上,我们打听前来陪同吃饭的宜黄县统战部长,他说:“谭纶墓称为‘江南第一古墓’,离县城大约5公里,你们来了就应该去参观一下。”这句话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谭纶墓位于宜黄县市区南侧。第二天上午,我们从县城向南开车去。

谭纶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走近谭纶墓,入口处是一对石狮子守护,门楼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双层歇顶,门楼正额挂有皇帝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门楼内设亨堂,亨堂里摆放谭纶塑像。可惜门楼、亨堂早年已毁,唯有那对石狮子幸存至今。大门内约有300米长的砖石镶嵌的叫祭道。

神道:约100米长,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中间牌坊比两边的更高更大些。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正反额间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层石板台阶。第一层设石虎一对,意示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喻为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二尊武将,高2米多,披铠甲,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二个文官,一手捧着朝简,一手扶着玉带,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辅佐皇上。按当时明朝贯制,封王坑莹神道只能设石人二个,谭纶墓却设有石人四个,可见皇帝对谭纶功绩的看重。值得一提的是,谭纶墓所有石雕、石刻艺术是非常精湛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雕工精致、浑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墓体: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磅三层,每层高1.2米,左右两侧各呈半圆砌红石阶梯至墓顶。墓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圆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为宽1米、高1.4米的石刻“奉天诰命”御制碑。碑身仿牌楼式歇山顶,碑旁各有50厘米宽的石雕华板。碑前封土上为圆形墓顶石,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周长2.58米,上层为一球形,周长2.1米,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图案的装饰性构成与北方石雕有较大差异。据有关专家说:这是江南古墓罕见的墓顶石。登上墓顶,俯视山下,整个墓群尽收眼底,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举目视野开阔,山川村寨尽收眼底。被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墓”。

谭纶,1520年生,1577年卒薨,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嘉靖进士。1555年8月至1558年4月任台州知府,率戚继光训练士卒,在桃渚、栅浦一带,擒斩倭贼有功。隆庆元年(1567年)任蓟辽总督,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修筑明长城。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在谭纶3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业绩感人,为捍卫国家安全而“鞠躬尽瘁”,不愧为明朝的一代抗倭名将,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在临海,好多人都知道戚继光的名字。而在台州,历任知府无数,但能叫得出知府名字的且也位数不多。唯独谭纶,在台州百姓中还能留下记忆,因为他在抗击倭寇中,与戚继光一起,擒斩倭贼,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曾有“谭戚”之说,称民族英雄。但在台州人民当中,戚继光的名字威名显赫,世人皆知,知名度远远超过谭纶,大概是戚继光直接参与了抗击倭寇的原因吧。谭纶是知府政要的原因吧,叫得出名字的相对少些。而在江西宜黄县,当我们打听谭纶墓在何处时,所问到的人都众口一词,全都知道谭纶的名字。大概是因为30万人口的宜黄县,出了一个兵部尚书的原因吧,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