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孙奎山与孙斗“跑驴” 记者 徐兆鹏 通讯员 孙玉森 报道

孙奎山与孙斗“跑驴” 记者 徐兆鹏 通讯员 孙玉森 报道

作者:徐兆鹏 出版日期:2012.04.18 点击数:0

【作者】 徐兆鹏

【报纸名称】:东营日报

【出版日期】2012.04.18

【版次】第A3版(新视觉)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广饶县陈官乡孙斗村村民孙奎山,今年67岁,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劳作之余,老人酷爱民间艺术。自1985年以来,每年春节他都要组织一场门类齐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演出,像“跑驴”、唱吕剧、跑旱船、推花车等。为了节目效果,他不吝钱财,自费置办道具;为了艺术传承,他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四邻八乡公认的文化人。

孙奎山自幼喜欢村里的传统节目——— 孙斗“跑驴”。1980年,他倡议组建孙斗“跑驴”队,并成为主要演员。1982年,他带队参加广饶县民间艺术会演获得第二名,1983年参加东营市组织的首届民间艺术会演又荣获优秀奖。

光绪初年,乐安县(今广饶县)北部地区的群众每逢农闲时节就会自制“跑驴”道具进行表演,“跑驴”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的重要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跑驴”成为流传于黄河三角洲农村最热闹的社火活动。清朝末年,孙斗“跑驴”第一代传人孙梦龄大胆创新,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的基础上,把流传于当地的民间小调融入到骑驴、赶驴人的动作、语言、表情中,有说有唱有舞,诙谐风趣,形成了孙斗“跑驴”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

孙斗“跑驴”的价值不仅仅是农村逢年过节的娱乐形式,她更大的价值是吕剧发展起源的雏形。1899年冬,乐安县时家村琴书艺人时殿元带领戏班到孙斗村演出时,孙斗“跑驴”第二代传人孙经章、孙经林兄弟二人为烘托表演气氛,当场进行了“跑驴”表演。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给时殿元很大启发:如果将琴书转化为像“跑驴”那样演出,效果应该不错。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和其他演员进行了沟通,大家表示赞同。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先将角色少、道具简单的琴书段子《王小赶脚》作为试演曲目。演出时,整个节目说、唱、舞巧妙结合,妙语连珠,谐噱横生,别开生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时殿元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戏班到博兴、潍县、掖县、黄县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由于《王小赶脚》采用了驴形道具,人们便把它成为“驴戏”,《王小赶脚》由此成为吕剧的开山曲目。可以说,吕剧能有今天的成就,孙斗“跑驴”的孵化功能功不可没。后来,孙斗“跑驴”艺人也将吕剧的唱腔融入到表演中,进一步丰富了“跑驴”内容,使孙斗“跑驴”这一独特的舞蹈日臻完善。

孙奎山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还通过孙斗“跑驴”这种表演形式,宣传抗战,鼓舞群众。解放初期,孙斗“跑驴”又传到了共产党员、复员军人孙开山手中,通过“跑驴”歌颂社会主义,鼓励开展生产,深受群众喜爱。他组织的“跑驴”队经常参加县里的秧歌调演,使“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在全县广为传播,影响了各地的“跑驴”艺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政策鼓舞下,孙奎山投入到孙斗“跑驴”的创作表演中,一干就是30多年。

2004年,在孙奎山的带领下,成立斗柯社区“跑驴”队,很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在他的改编创作下,“跑驴”表演形式由原来的一骑一赶的单驴,发展到现在的对驴和驴队。以“别篱笆”、“串花”变换队形,交换位置,驴群与赶驴者组成了一个壮观的舞蹈群体,气势宏大,摄人魂魄。2005年,孙奎山被东营市文化体育局授予“百名农村文化能人”称号。

自担任孙斗“跑驴”教练以来,孙奎山老人出资 3万元用于“跑驴”的各种费用。“跑驴”对他来说,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年来,老人带队参加了多次市、县、乡组织的文艺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孙斗“跑驴”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性措施,为这个传统节目购置了演出器材、服装等。在乡中心小学成立了孙斗“跑驴”俱乐部,队员100余人,由孙奎山定期辅导,从小培养孩子对孙斗“跑驴”的兴趣和热爱。2010年12月,孙斗“跑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吕剧在孙斗村也有过历史和传承,我准备将老吕剧这门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代代传承下去,不能忘记艺术历史。”谈及未来,孙奎山老人依然憧憬满怀。

本栏目由本报

新闻摄影部主办图片总监、责任编辑 黄利平

图片编辑 高桦 Email:gaohua6010@sina.cn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