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孙奎山和他的孙斗跑驴
【副篇名】文/片本报记者段学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2.28
【版次】第A10-11版:黄三角早报·人文东营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孙斗跑驴增加了新的动作和步法。
孙奎山自己琢磨制作跑驴道具。
每逢过年,孙斗跑驴依旧是人们热衷欣赏的表演形式。
孙奎山用竹子制作的道具,一个成年人站上去都没有问题。
孙奎山将跑驴表演技艺发展到课堂上。
从东北买来的铃铛孙奎山保存了37年。
孙斗跑驴是近年来在广饶县陈官乡孙斗村发掘出来的一项民间艺术。这项民间艺术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节目一出场,肯定会逗来满堂观众的喝彩声。如今这项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了东营民间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说起孙斗跑驴,还有一段曲折离奇的历史,延续百余年,中间也曾出现过断层。传承人孙奎山可以说为这项民间艺术瑰宝“失而复得”起了决定性作用。
孙斗跑驴也是农村闹年的一个保留节目。临近岁末,记者来到了孙奎山的家中,从这位69岁的老人口中了解了那属于他和孙斗跑驴的故事。
跑驴或与吕剧有渊源
19日,记者见到孙奎山时,他正在家里忙着扎驴道具。乍看上去,孙奎山是一位典型的农村老人,但举止谈吐间也有不同之处,除十分健谈外,他比划起跑驴的架势来,十分专业,一看就是行家里手。
“我记事儿的时候,爷爷在我们村过年就玩跑驴,爷爷说,在他之前也玩,而且是全村人都玩,我们家只是这种班群体艺术的领头人,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父亲传给我大哥。到了建国不久以后,这项艺术就断了档,直到1976年,我才根据记忆重新复原了这项艺术,像我大哥那些老艺人都已经玩不动了。”孙奎山告诉记者,他们村附近共有五个斗村,孙、杨、高、董、李,五个村相邻很近,但跑驴却只孙斗村有。
孙奎山也曾经寻找过孙斗跑驴的源头,“据老辈的人说,跑驴其实是与吕剧有渊源的,吕剧剧目《王小赶脚》是吕剧的创始作,当时的表演就是用纸糊的驴上台表演,后来因为上驴下驴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比较麻烦,吕剧就借鉴京剧用一支马鞭代替了驴,而原本的老剧目也被分成了跑驴这一种艺术形式。”孙奎山介绍,孙斗离吕剧故乡牛庄不远,而且吕剧原来就有“驴戏”之称,现在孙斗跑驴所表现的场景也是和《王小赶脚》的剧情相近,只不过两种艺术形式的表现不同,一种以语言表达为主,一种以肢体表现为主。由此来看,孙斗跑驴的历史应该在100多年以上。
“我小时候,到了节日,大家拿出道具在村里玩一玩,围一圈人看热闹。”孙奎山说,跑驴原来一般是两人玩,而且都是男人,骑驴的是男扮女装,更显诙谐。道具也是他们自己做,村里有专门扎驴道具的老艺人,其实就是制作农村用于祭奠的扎纸草艺人,扎好模型以后,再用牛皮纸一层一层的糊,糊好了在最上层贴上纸做的“驴毛”,“驴”身上再挂上纸花、铜铃加以装饰,一个道具就做成了。应该说,孙斗村之所以能够让跑驴一直延续下来,与村内集表演和道具制作于一体有很大关系。在孙奎山的记忆中,他的爷爷、父亲跑驴是在60年前。之后,由于文革等原因,跑驴就逐渐在村里销声匿迹了。原来的跑驴道具也没有了。这一断,就断了20多年。
两串铜铃引起的故事
据孙奎山讲,他重新开始跑驴纯属意外,37年来将孙斗跑驴发扬光大,中间他曾遭到村民的嘲笑,也曾收获掌声,要说起起因,就不得不说他年轻时的一次东北之行。
1976年,孙奎山37岁,那时他是陈官乡物资站的采购员。一次他去东北牡丹江采购木材,在街上看到当地的马匹上都挂着一串铜铃铛,“叮当叮当”的铃声一下让他想起了儿时,“小时候,我们村的跑驴道具上都有这么一串铃铛,玩起来‘叮当叮当’的铃声正是我们村跑驴的一大特色,我当即决定要买两串回去。”于是孙奎山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买了两串铃铛。而在他心中,一个更大的想法已经生成了,他要重新把跑驴玩起来。
回到家,孙奎山就开始着手准备,跑驴技巧他可以向大哥学习,但如何制作道具却难住了他,以前村内扎纸草的老艺人已经去世了,他的后代虽然仍会扎纸牛、纸马,却不会做分成两部分的跑驴道具。“大家只能硬着头皮做,但是做出来却发现不像,大家都嫌难看,当时我就一个想法,难看也得演。”道具制作好以后,孙奎山招呼好会玩的人们,在村里表演了一番。实现了20多年以后的首场演出。但这场演出却遭到了乡亲的嘲笑,“奎山,你这不像跑驴,倒像跑猪,你这道具哪像驴,分明就是一头猪啊。”
道具的难题让孙奎山下定决心要自己研究,自己制作。“只能是自己摸索,那个年代不比现在,一个道具很贵,我们没有资金支持,只能自己做,用一些废铁丝,破棉布自己钻研。”孙奎山说,随着他的认真摸索,再加上借鉴一些工厂化制作的道具,孙奎山终于制作出了第一个自认为比较满意的道具,“做好之后,我就把买来的大铃铛给‘驴’挂上,再加上大红花,就玩开了。”这一次,乡亲们没有笑话他,而是开始认真看了起来,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他的队伍,这也是距今30年的事了。
从此,孙奎山的孙斗跑驴就一发不可收拾,孙奎山又让跑驴在孙斗村“复活”了,而且制作道具的技艺也越来越成熟,成了他的一个“独门绝招”。“一开始全是根据自己小时候的技艺来制作,到后来娴熟了,我就开发制造了小‘驴’,只让一个小孩玩,小孩子虽然不懂步法,但一上场就是诙谐可爱的代名词,正和跑驴契合起来。”另外,孙奎山也开始整理关于跑驴的一些技巧,包括表演和道具制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孙斗独有的跑驴艺术。
将跑驴变成一个群体表演
驴重新跑起来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以前的道具驴头和驴身子之间是活动的,表演的时候驴还可以回头,但是由于中间的断档,这项技术已经失传了。另外,驴转头的时候还会出现驴身子与驴头不对称的问题,现在我干脆就把这个给取消了。”
孙奎山又开始琢磨如何对跑驴进行创新,他摸索着对跑驴的整个剧情改动了不少,“主要还是增加一些动作,原来的相对简单,现在我加进去了小毛驴过河等动作,同时完善了剧情,这样表演起来更完整。”另外,他已经开始用竹子做道具,“这个更结实,现在我制作的一个道具上站一个成年人不成问题。而且也不用纸糊了,直接用毛绒布,这样看起来更加逼真,这种料子也耐用。现在卖的道具太容易坏,我们表演还是坚持用我们自己的道具。”他说,现在他七八天就能完成一个道具的制作。在孙奎山家中,记者见到了他保留的那引发他跑驴热情的一串铜铃,还有他发明制作的用于小孩跑驴的小“驴”。“这‘驴’快30岁了,原来用这个驴表演的孩子,现在已经当妈妈了,第一次玩的时候她才四岁,还需要让人抱着,巧合的是,现在她的孩子继续玩起了这个道具。”孙奎山看着道具很有感慨地告诉记者。
由于人们观念改变,原来的两个男演员表演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难以实现,“年轻人都爱面子,都不愿意扮成女人,我就直接把演员换成了女的。”孙奎山介绍,他对跑驴的另一个发展是将原来的两个人表演,变成了一种群体表演形式,“这样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方便推广。”
跑驴技艺走向课堂学生中
“孙斗跑驴的技艺与其他地方的跑驴有些不同,需要两个演员协作配合,驴上的演员要用小碎步来表现驴的犟、上坡、下坡、踢脚等一系列动作,而赶驴的演员则需要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与驴的各种关系,这二者缺一不可。”孙奎山告诉记者。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里的不少劳动力外出打工,给跑驴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不便,“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上了年纪的行动不利索。我就想在孩子中发展这项艺术。”2012年,随着跑驴技艺的逐渐成熟,孙奎山联系到了陈官中学,要求找几个学生跟他学跑驴,学校表示很欢迎,一拍即合之下,陈官中学初中部的跑驴课就开起来了。孙奎山手把手教得认真,现在这群孩子们的表演技艺已经日趋纯熟,并成为了现在跑驴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