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孙奎山和他的“孙斗跑驴”

孙奎山和他的“孙斗跑驴”

作者:孙玉森 出版日期:2012.02.03 点击数:0

【作者】 孙玉森

【报纸名称】:东营日报

【出版日期】2012.02.03

【版次】第A5版(科教·文体)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赶驴的、坐驴的,跨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孙斗跑驴”赢得了众多群众的喜爱。2010年12月,陈官“孙斗跑驴”被列入东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就是“孙斗跑驴”第三代传人,广饶县陈官乡孙斗村村民——— 孙奎山。

目前,笔者在孙斗村一家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见到了孙奎山老人。此时,他正在准备“孙斗跑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材料。“这几天,他像着了魔一样,天不亮就起来糊毛驴,缠花鞭,拾掇锣鼓。”看到笔者来到家里,老伴忍不住嗔怪起他来。

孙奎山老人向笔者展示了他这几天的“战果”。一头用布和麻纸制作成的毛驴立在堂屋中间。驴头可以转动,耳朵也可以扇动,眼睛、嘴巴可开合,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极强。“我把传统的毛驴道具由前后两部分改为三部分,也就是驴头、前半身和后半身,将头和脖子分开,先用竹条、竹片绑成三部分的骨架,既轻便又耐用。再用麻纸和布糊住,外面粘贴上黑兔皮,黑油明亮。在毛驴的腰部设置一个转环,骑驴的人可以在驴背上向左右两侧转动,可为侧骑,也可转一百八十度倒骑。”老人告诉笔者。

孙奎山老人介绍说,“孙斗跑驴”一般都是表现一对农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过沟、爬坡、驴惊、抢救等经过,有说有舞,诙谐风趣。跑驴主要伴奏乐器有小鼓、高音锣、大钹和小钹等,烘托表演的气氛和节奏。

自担任“孙斗跑驴”教练以来,孙奎山老人出资10000多元用于跑驴的各种费用。跑驴对他来说,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年来,老人带队参加了多次市、县、乡组织的文艺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孙斗跑驴”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性措施,为这个传统节目购置了演出器材、服装等。并且在乡中心小学成立了“孙斗跑驴”俱乐部,队员100余人,由孙奎山定期辅导“孙斗跑驴”,从小培养孩子对“孙斗跑驴”的兴趣和热爱,为培养更多观众群打基础,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孙玉森)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