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第二故乡 大连知情孙奎连重返宁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5.04
【版次】第24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文/本报记者徐峰 开栏的话:4月24~29日,本报记者分东西两线,奔赴全区采访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组委会评出的22位提名奖获得者,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感动人物采访行》专栏,陆续刊发记者的报道。 他是一位拥有数千万元资产的中国机械行业的领军人物,是中国两所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他是一个年过半百、三世同堂本该颐养天年的长者。然而,2006年的冬天,他却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回到35年前插队下乡的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鸡冠山村,承诺奋斗8年让这个贫困的革命老区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他就是大连知情孙奎连。 老支书:每次探亲办1件实事 1969年,在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形势下,15岁的孙奎连跟着在大连第三医院供职的父母来到宁城县大城子镇,并在大城子蒙中、八里罕中学完成了初、高中学业。1972年12月,到鸡冠山村插队下乡,那年他17岁。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同学中,孙奎连的家庭成分比其他同学高,但农民的淳朴、忠厚、善良、勤劳深深地感染了孙奎连。劳动中,他总是拣最重的活干;逢年过节,别人回家了,他却要留下来,坚持参加劳动。他的表现得到了村民和大队党支部的认可,破例发展他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5年,知青大院只剩下他一个人时,老书记孙瑞把最后一个推荐上大学的指标给了他,结束了孙奎连在鸡冠山村3年的知青生活。离开鸡冠山村的孙奎连,后来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下海”并取得成功的人。 1997年孙奎连第一次回乡探亲,眼前的景象让他始料未及:进村的路还是那么坑坑洼洼,山林变得更加稀疏,学校的校舍成了危房,仿佛时间还停留在20多年前。于是,在时任宁城县检察院检察长的同学宁兰生和在县委当副书记的赵宗源的帮助下,从县里争取到4万元现金,让全村住户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孙奎连第二次回来的时候,捐了2万元钱盖了新学校,回到大连后又寄了1万元给村里修路。孙奎连第3次回来的时候,把他在大连、沈阳知青中募集的衣物,连同自己购买的衣被,送来整整一车物资。2004年,他第4次回来的时候,又联络了一批当年的知青来到鸡冠山村,成立一个“知青林场”,帮助村民种植经济林,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老乡:奎连是个好干部 “这个穷山沟,人均不到1亩地,靠天吃饭,收成不好,但是奎连却来帮助我们,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我们感谢他啊!”60多岁的祁凤菜、孙月琴夫妇俩感激地说:“奎连了不起,平山开梯田,种苹果,养狍子,建木耳厂,给我们带来了福音,他不白吃老乡一顿饭,不花村里一分钱,一切开支都是自己的,这样的干部我们离不开啊!” 从2006年冬天来到鸡冠山到今天,两年半的时间里,孙奎连在家里总共待了不到1/6的时间,两个元宵节和大部分节假日全是在鸡冠山村度过的。 老支书孙瑞说:“土地被编进合作社了,当年见不到效益,有极少数农民不理解说风凉话,加上资金筹措难,奎连一个人待在村部,常常以泪洗面,我心痛啊!奎连已经从家里拿来了200多万元,加上60万元贷款和向朋友筹措的资金,到今年底,就达到300万元了,他不容易啊!” 孙奎连:苦干8年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孙瑞说,2006年,新当选的村主任褚宝峰,为了彻底改变鸡冠山贫穷面貌,与我乘车来到大连想请孙奎连帮我们出出主意。当我说到“鸡冠山不改变面貌,死不瞑目”时,又一次触动了孙奎连对那片土地的情感,他决定把公司交给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把农庄交给妻子,于2006年11月15日第5次回到了鸡冠山。 回来后的孙奎连用几天的时间把鸡冠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走了个遍,这一走让本是想待个三年两载帮助村民们出出主意的孙奎连又有了新的想法,特别是当他把建设鸡冠山的构想在村民大会上和盘托出时,村民们那雷鸣般的掌声和让他留下来的恳求声,让他再也迈不出离开鸡冠山的脚步了。就这样,他请来果树专家,食用菌专家对鸡冠山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论证,起草了鸡冠山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3年雏形、5年见效、8年脱贫、10年初步建成新农村”设想,并向村民承诺,留在鸡冠山苦干8年,到他60岁,让村民人均收入实现1万元时,他也该回去了。 2006年底起,鸡冠山村先后成立了鸡冠山野狍训繁专业合作社、鸡冠山经济林专业合作社和鸡冠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根据村部经济多元化、结构多样化、经营产业化的特点,经上级党委批准,把党支部改建成党总支,把3个党支部建在合作社。 以前,鸡冠山村要开个群众大会,村干部挨组挨户的通知都组织不起来,如今,开个村组干部会,村民们赶车傍驴的从20几里的山沟里赶来,因为他们知道那是研究他们共同致富的事,他们不关心哪成。 孙奎连胸有成竹地对记者说,8年后柏油路进村,闭路电视、电脑网络入户,新农村建设共需资金1000万元,随着三大产业逐步成形和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建设资金应该不成问题。 “你都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为什么来到这穷山沟,图什么?”“我已经是名利双收了,来这里就是图个感恩,图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孙奎连的话很短,却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