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再访孙奎连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3.08
【版次】第002版(生 活)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再次见到孙奎连,是在2月12日召开的政协宁城县八届三次会议上,他所作的《参与新农村建设,彰显人生价值》的发言,赢得会场上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有对孙奎连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人格魅力的感动,更为他不说空话、科学发展的高尚情怀所敬佩。2006年,已经是大连市知名企业家的孙奎连放下自己上千万元资产的企业,独身一人来到35年前曾经插队下乡的偏远山村任支部书记,并誓言奋斗8年让鸡冠山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3年时间里,孙奎连始终践行着共产党员不变的誓言和永恒的追求,用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使山村面貌和乡野民风有了质的提高和飞跃,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之歌、艰苦创业之歌、无私奉献之歌。 鸡冠山村给了他温暖的记忆 1970年,孙奎连跟着父母随医疗队来宁城县大城子镇“上山下乡”,在八里罕中学完成高中学业后,于1972年12月到大城子鸡冠山村当了一名知识青年,那年他17岁。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家庭出身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出路。在青年点,虽然孙奎连的家庭成分比其他同学高,可当地的村民们却从未另眼看待过他,乡亲们的勤劳、淳朴、坦诚、善良给了这个城市青年最温暖的记忆。劳动中,他总是拣最重的活干;每逢节假日,别人回家了,他却要留下来,坚持参加劳动大会战。孙奎连的表现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支部书记孙瑞对这个吃苦能干的年轻人格外看重,培养这个成分“高”的年轻人入了党,当上了知青点点长和党支部副书记。有人对孙奎连的表现不理解,说他这么积极肯定是想有招工的机会第一个走。孙奎连知道后当众承诺,“咱们知青点最后一个走的肯定是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招工、提干、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一个接着一个,孙奎连都主动放弃。1975年,当知青大院只剩下孙奎连一个人时,老书记孙瑞把最后一个推荐上大学的指标给了他,结束了孙奎连在鸡冠山3年的知青生活。 在原昭乌达农牧学院农机系上学时,孙奎连时时刻刻想着鸡冠山,想那里的山山水水,想那里淳朴善良的村民。孙奎连给大队写过这样一封信:“虽然我离开了鸡冠山,但我仍是鸡冠山派出来学习深造的一员,将来我要把所学知识用于改变鸡冠山的落后面貌”。 “下海”创业仍不忘“上山”情结 1978年,孙奎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农机工业公司工作,10年时间他由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正科级干部。这期间,孙奎连仍和鸡冠山村的村民们保持着联系。198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孙奎连辞掉了科长职位,交回了公房,告别了妻儿,独自一人来到大连与日商合资创办了大连三兹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大连改革开放的第一批“下海”人。经营企业期间,曾到美国、日本参加过培训,很快就成为一名包装机专家。20年来,他先后研发了15项国家专利产品,其中5项填补了我国包装机械的空白。 1996年,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孙奎连在大连郊区承包了500亩荒山,投资600多万元创办了大连三兹和休闲农庄,第一个在大连开发以农业为旅游资源的观光农业,他的农庄先后被辽宁省旅游局、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农业旅游示范点”,孙奎连也因业绩突出被吸纳为甘井子区政协委员,同时兼任大连高新技术园区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职务,被甘井子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鸡冠山,这个曾燃烧着孙奎连激情和青春梦想的小山村,留给他太多太多难忘的回忆,以至于功成名就后也没有忘记那里的父老乡亲。在美国考察,他用定位仪寻找鸡冠山的位置;在大连,按照鸡冠山村落布局规划建设他的农庄,他的视野里时常出现鸡冠山的影子。 1997年,孙奎连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鸡冠山村,想让孩子看一看自己当年下乡生活过的地方,目的是教育孩子。当他回到魂牵梦绕的鸡冠山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始料未及,进村的路还是坑坑洼洼,山林变得更加稀疏,村民的住房低矮破旧,学校的校舍成了危房,阔别多年变化不大,仿佛还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样子。孙奎连把随身携带的2万元钱捐给了学校,回到大连又寄了1万元修路。并以知青的名义在大连、辽阳、沈阳发起了捐衣捐物活动,连同自己购买的衣被,给鸡冠山送来一汽车物资。同时,在同学赵宗源、宁兰生的共同努力下,从县里争取4万元资金,让乡亲们喝上了自来水。 未了情召唤昔日知青再“上山” 200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适逢鸡冠山村委会换届,在外地供电所退休回到村里的褚宝峰被选为村主任。为了彻底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褚宝峰找到已经78岁的老书记孙瑞,两人乘车到大连请孙奎连帮忙出出主意。当孙奎连听到当年培养自己入党的老书记说到“鸡冠山不改变面貌,死不瞑目”时,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当年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做出了一个常人做不到的决定:52岁的他,要随老书记一起回鸡冠山干事创业!几天后,他做通了家人的工作,把工厂交给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把农庄交给了妻子,回到了曾经给过他温暖和关爱的鸡冠山。 带领乡亲科学发展 回到鸡冠山后,孙奎连第一件事情就是对鸡冠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进行详细地考察,为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他四处请专家学者对鸡冠山的产业发展进行论证,亲自起草了鸡冠山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三年雏形,五年见效,八年脱贫,十年初步建成新农村”的设想。 村里没有交通工具,他就从在大连的家里开来两辆汽车;山区信息闭塞,他带来4台电脑,接通了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村民生产上有困难,他拉来铡草机、脱粒机等农具;他把当村支书应得的工资给了老书记,自己的生活费是儿子每月汇来的5000元钱。 从2006年11月起,孙奎连邀请20多位农业专家来鸡冠山村进行论证。其中赤峰林研所核桃专家白乃檀先生、辽宁经济林研究所赵宝军、李连茹专家、朝阳食用菌专家都给了孙奎连最有价值的帮助,帮助他确定了适合鸡冠山发展的林果、野狍训繁和食用菌三个产业项目。孙奎连还加强了同中科院研究生院陈教授的欧里栽培实验,引进了欧洲大果榛子。 多年来,鸡冠山农民因受传统农业影响,在种植业上一直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1200口人守着1500亩耕地,大部分山坡地是靠天收。过去村民也曾经引进果树,但由于缺乏技术,只长树不结果,农民不敢大面积发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孙奎连首先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文件和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分析鸡冠山农民贫穷的原因,找出脱贫办法。先后成立了“鸡冠山野狍训繁专业合作社”、“鸡冠山经济林专业合作社”和“鸡冠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随着主导产业的确立,鸡冠山村经济出现了主体多元化、结构多样化、经营产业化的特点,镇党委根据孙奎连的建议,改进了鸡冠山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把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把支部建在合作社,成立了野狍训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绿源林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宁城塞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和老年党支部,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支部就设置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形成了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工作局面。 孙奎连回到鸡冠山村,发动大连的企业家朋友为鸡冠山村捐资,仅甘井子区政协一次就捐了15万元。他又跑到县里,想方设法争取到1300亩退耕还林的指标。他把争取到的款项集中起来,雇了3台拖拉机,用1年时间,硬是把1000多亩荒山平整为梯田,打了15眼机井,铺设管道15000延长米,实现了井电配套。土地平整后,当年全村栽种果树就达2000亩,其中苹果14300棵、南国梨3200棵、核桃2600棵、文冠果20000棵,其他经济林6000棵,总计46000余棵。 从2006年冬天开始,鸡冠山村民一改二十几年来“猫儿冬”的习惯,200位村民在无分文报酬的情况下,自愿投工投劳参加全村会战。只要是村里号召的事,村民们总是毫无怨言地积极响应。村里组织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社,村民们积极踊跃入股;村里号召建沼气池,全村村民储石备料。 孙奎连对村干部说:“老百姓是面镜子,作为村干部,如果我们哪些地方不能让老百姓服气,就是我们脸上还有污点。”他走街串户,在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谁家有了困难,谁家产生了纠纷,他就赶过去帮忙解决。村里很多事情,都因为孙奎连的介入而得到了解决。他先后解决了侵占山林打了5年官司最后调解撤诉的棘手问题;解决了党员以权谋私侵占集体耕地行为。他还对不孝敬父母的年轻人采取看望老人的办法进行帮助,对尊老爱幼的妇女发给奖状和奖品;组织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座谈,帮助他们树立“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创造财富和摆脱贫困”的信念。 一个人,感染着一个村子;一个人,改变着一方天地。在孙奎连的带动下,一个树新风、扬正气、创和谐的局面正在鸡冠山悄然兴起。护林员主动出资为经济困难户给予补贴;村组长主动出资为本组社员考察提供费用;四川地震,鸡冠山村第一个奉献爱心;得知其他乡镇森林着火,鸡冠山扑火队主动施援;有的干部在村里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从自己兜里掏钱。孙奎连,在给鸡冠山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在更深层次上带来民风的转变。2007年,孙奎连被评选为“感动赤峰十大人物”,2008年,被评选为优秀政协委员,同时,宁城县政协做出了在全体政协委员中开展向孙奎连学习的决定。 孙奎连依然像以往一样低调,他说:“如果我是一块砖,我愿意抛砖引玉,带动更多的老知青重返知青路,再建新农村。同时我也希望我的行动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知识分子,面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因为在那里,还有许多农民急需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帮他们一把。” 牛年再访孙奎连 本报记者石春玲通讯员杨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