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化鲁:屈原故里走出的管理学家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19
【版次】第A3版(根在宜昌)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人物档案】
舒化鲁,中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经担任过公务员、公司经理,现为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其他兼职主要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网首席专家、欧中美联国际教育集团咨询培训专家,同时还受聘为多所著名学府总裁班的客座教授。
1怀揣理想走出屈原故里
1956年,舒化鲁生于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少年时的舒化鲁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可因为各种原因,无缘大学。1973年,17岁的舒化鲁回到家乡务农。
人回来了,心还在学校。依然还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舒化鲁始终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上大学,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劳作之余,舒化鲁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而且响应当时读马列原著六本书的号召,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他还给自己规定,就算不睡觉,每天也必须读书50页以上,并且写下读书笔记。当时,在特别封闭的农村,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对这些枯燥无味的书感兴趣,甚至有人当面嘲讽他说:“你如果读了这些书当了官,记住也借给我们读一读。”
面对嘲讽,舒化鲁没有放弃。别人的讥讽反倒成为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命运。
白天要上工,那就晚上学。利用休息的时间,舒化鲁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还带领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和马列著作。他的表现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5年1月,舒化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全县中学民办教师培训,并被安排到当时秭归县的北丰中学当了民办教师。
当时的北丰中学教职员工中只有舒化鲁一个人是党员,很快他就被任命为学校负责人。此时工作更忙了,但他一刻也没敢放松学习。当全校师生都进入了梦乡,他的一盏煤油灯还闪闪跳着黄光。甚至连上床休息了,一个问题思考不透时,他又会起床到办公室夜读,直到寻找出答案后,才再次上楼熄灯休息。北丰中学的教职员工,年龄都比舒化鲁大,资历也都比他深,有的还是他过去的老师。怎样管理好这些人,成了舒化鲁最头疼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舒化鲁开始了对管理问题的探索。
慢慢地,舒化鲁发现,凭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知半解,以及他自学的一点国学知识,难以让他完成对种种问题的探索。这个时候,上大学的梦,强烈地占据着他的脑海——他向往走出去,他要走出大山去寻求,他有太多的问题要寻求答案……
1977年,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了,舒化鲁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梦想成真,舒化鲁成为当年全县8个达到大学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之一。就这样,舒化鲁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并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2坚定理想勇攀事业巅峰
大学毕业后,舒化鲁先是被分配到高中当了不到半年的老师,后被调到县委机关工作。1988年,他考取中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再次进入校园。研究生毕业后,源于对知识孜孜不倦地追求,舒化鲁选择留在了大学。他被分配到云南财贸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凭借特有的科研能力和表现,舒化鲁很快被任命为所长。
1994年山东省面向全国选拔引进人才,舒化鲁作为人才被引进到山东经济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财经大学。“得到‘副教授’头衔的时候,我已过不惑之年,虚幻的光环和物质的得失对我都已经没了意义。”可青年时留下的管理问题却一直萦绕在他心中无法散去,舒化鲁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学的重大问题——管理学范式重构的研究之中。
1997年,舒化鲁的专著《管理学新原理》(原名《主体主义管理学》)出版问世。
管理学是建立在广泛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科学,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探索,面对实践所遇到的问题研究才能推动其发展。
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舒化鲁在完成了他基于主体性存在的人学研究之后,大胆地进行实践,创办了“山东哈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和首席专家,开始以公司组织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实现了他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完美结合,并由此独创了举世无双的企业规范化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成为一名权威的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舒化鲁的企业规范化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不少企业得到实践,并取得成功。
1999年,山东一家大型商业批发集团,下属17个批发公司,各自为政,干部利用进货权谋私利,员工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积极性,企业效益低下,发展停滞。同时,面临诸如沃尔玛、家乐福、佳世客等国际商业巨头进入的强敌压境压力,发展走到了生死关头。集团领导力排众议,聘请舒化鲁带领的咨询团队全面导入规范化管理。历时一年,建立了覆盖集团组织运行全过程的管控规则体系。以此堵住了采购吃回扣等企业内部职务腐败漏洞,强化了集团组织执行力,理顺了集团与各下属公司的关系,加上通过确立量化的绩效管理规则和直接对应于努力和贡献的薪资管理的规则,全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这不仅使集团公司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连续十多年的年增长速度都高达50%以上,而且创造了与沃尔玛单店打擂式竞争完胜的业绩,以小于沃尔玛单店经营面积25%的规模,实现高于沃尔玛40%的销售收入,创造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奇迹。
2010年,舒化鲁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在他的指导下,国家电网扭转了以“三铁”治理“三违”的粗放式安全管理方法,把心理情绪管控和人际优化管理引入安全管理之中,按系统模块和流程,制定安全管理的“三位一体”管控规则。通过流程标准,确定行为活动要求;通过责任制度,明确达标奖惩规则;通过表单工具,保障管理过程的衔接和跟踪。收到了明显效果。此后还整理成《供电企业安全化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一书,并公开出版发行。
舒化鲁的企业规范管理的成功实践案例数不胜数。
3实现理想不忘回馈家乡
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浙江……除了西藏,带着自己的管理学理论,舒化鲁的脚印几乎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工厂的车间、大学的讲堂、企业家聚会的论坛……只要有管理难题的地方,就有舒化鲁关于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演讲声音。
30年来,舒化鲁先后公开发表论文过100篇,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6个,公开出版管理学专著15部,近700万字,作过数百场专题演讲和培训,为数十个行业的企业作过培训和咨询服务。此时的舒化鲁,已经成为了一名卓有建树的著名管理学家。
可是在心里,家乡的分量还是一样沉甸甸。他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回报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2010年,清江集团在隔河岩水电站举行员工安全管理培训,舒化鲁应邀回到故乡,实现自小就有的管理学梦想,第一次回到家乡演讲。那一次管理培训,在舒化鲁的心里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2012年,兴发集团想通过贸易事业的发展,再造一个新兴发。兴发集团副总李胜家找到舒化鲁,想请舒化鲁帮忙在北京协助联络社会资源。得知情况后,舒化鲁二话不说,为其牵线搭桥。
秭归是屈原的故里,也是舒化鲁的故乡。自小听着屈原故事长大的舒化鲁,对屈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结。2011年,秭归骚坛诗社想筹建屈原书院,当时诗社的负责人知道舒化鲁在管理方面的建树,找到了他。舒化鲁听后,当即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组建的思路,并承诺联络相关专家和社会关系以整合所需资源。
“宜昌正在进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我盼望家乡未来越来越好。我非常乐意为宜昌这一未来耀眼明星的升起而贡献所能。”舒化鲁深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