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的蔬菜价格暴跌,但对种了120多亩蔬菜的沈凤林没有造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4.28
【版次】第03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记者陈卓蓉王超英
在硖石街道军民村紫薇果蔬园区,40多亩大棚内,新品种越夏番茄刚分批种下。墨绿色的苗有些已经有20厘米高。这些是沈凤林的“秘密武器”。
“这个番茄品种名叫越夏,意思就是越过夏天才采摘。正常的采摘期是8月份,到那时本地已经没有了番茄,市场上只有山东来的,那我就有了优势,价格自然就比较好。”沈凤林说,今年希望依托这个耐高温、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及其他品种,争取目标产值超过120万元。
沈凤林今年43岁,是军民村紫薇果蔬园区负责人。据介绍,目前紫薇果蔬园规模为123亩,其中80%种植番茄,另外还有南瓜、黄瓜、菜椒等品种。近日,全国性的蔬菜价格暴跌,但对种植蔬菜7年的沈凤林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源于他自成一派的经营理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种植蔬菜要讲科学和选好品种。
去年,沈凤林承包的76亩土地上分别种了番茄、南瓜等。“看似种的都是些普通蔬菜,但这些蔬菜的种子可都是‘舶来品’。”他说,他一开始做农业就选择往高端发展,引进了荷兰、以色列品种的番茄,黄瓜则来自韩国。
以番茄为例,以色列番茄品种货架期长,储存能力强,可比另外的大棚番茄晚摘20天,摘下后还可存放半个月。采摘期可从5月收至8月,相比其他从4月底收至6月底的番茄有了更长的销售时间。“如果市场上番茄量多导致价跌,那我可以晚摘一周,把价格稳住。”同时,这种番茄是斜蔓生长,每亩产量从国产的8000斤提高到了2万斤左右,效益自然更高。
说起怎么选到这个品种,得益于沈凤林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去灵市面。前几年在听省农业厅专家讲课时,他知道了有这样一种番茄。考虑到它产量高,储藏时间长,相对有一定优势,于是沈凤林在市农经局农作站的牵线下,以360元每包的价格买了不少。同时,在培训班上学习种植技术、肥料配比等,也让沈凤林获益良多。
这几年,农作站对果蔬园的支持力度大,专门将新品种放在他的园里试种。借助这项工作,沈凤林的田间年年有新菜,淘汰旧品种。“及时根据市场调节,加快品种的更新,也是让自己的产品站在市场前端的方式。”
除了青睐较为高端的品种,沈凤林自投入农业就选择了设施农业,这样可与露天种植的大批量蔬菜错开上市季节,以较少的市场量换得更高的价钱。相比现在0.1元/斤的包心菜,沈凤林种植的日本包心菜是今年2月收割的,当时收购价达到0.8元-1.0元/斤,莴苣也卖出1.8元-2.0/斤的好价钱,让他每亩产值都超万元。“市场上量少了,价格自然就高。”
经过几年经营,沈凤林慢慢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这3年里将果蔬园扩大规模,从最初的10亩地,逐渐增至今年的123亩。他说,前些时候,他新承包了60亩土地,计划种铁皮枫斗、水果黄瓜、番茄、盆景等作物。他说,扩大面积不是盲目地种植同一种作物,而是扩展种植内容,做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档次。当然,也可将风险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