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凤锵与李炳光的诗画之交
【副篇名】——闲话《桐轩品陶图》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02
【版次】第07版:瓯越·风土
【入库时间】20130530
【全文】
李炳光《桐轩品陶图》
沈凤锵《乞李漱梅、叔諴两君写桐轩品陶图》诗(局部)
谢咏康
温州博物馆藏有许多瑞安明清及民国时期书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幅李炳光的中国画《桐轩品陶图》,描绘其友人沈凤锵收藏品味千年古陶的故事。
李炳光(1860—1937),字漱梅,瑞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其父亲李肇元、祖父李松士、曾祖父李楷均为画家,从清代至民国四代书画传家一百多年。李松士曾师从永嘉画派代表人物项维仁,得其亲授,梅、竹、山水兼优为之,一时称为能手,缣素流传,遐迩争求。李炳光善诗画,工朱竹、墨梅,并热心乡里公益活动,辛亥革命后,举为瑞安商会总理。
品陶图中的“桐轩”指的是瑞安光绪年间举人沈凤锵。沈凤锵(1851—1932),字桐轩,又字仲威,曾任湖北宜昌通判、郧西县知县,曾出国担任清政府驻日海陆军留学生副监督,离任后回归故里,沉迷诗书,吟咏自遣,能羽毛书法,“平生爱甓复爱陶,癖耽金石成肓膏”。1921年,嗜好收藏古陶的沈凤锵,听到好友杨绍廉(瑞安人,字志林)告知,瑞安城北集云山麓发现魏晋古坟,立即叫儿子沈靖前往觅得古陶,上面有东晋“义熙四年”几个字。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集云山南麓西岙一带设置了罗阳县,至义熙四年(409)仅170年,而当年烧制的古陶器见证了瑞安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面对如此珍贵的古陶,沈凤锵“喜跃狂叫疑天赐”,遂作《晋义熙古陶歌》,记叙了获得古物的经过:
“集云山高势郁勃,上有隧道深且窣。游人争访前朝碑,但恨魏晋禁立碣。迩来好事日纷纷,冥搜不遗砖石君。老友志林亟告我,城北新出古代坟。吾家大儿闻之喜,短笻轻屐问遗址。昔人高冢卧荒烟,陵谷变迁久已圯。尽道耕农荷长鑱,斸为大洞成空嵌。对此茫茫百感集,踯躅险阻绕松杉。樵童指点一邱土,断甓纵横半缺窳。剜苔细读隐起文,义熙四年字快睹。爰倩旁人再爬搔,才及肤寸获古陶。乃知富媪不爱宝,恒河之沙金可淘。考年定为典午器,喜跃狂叫疑天赐。涤以清泉什袭藏,执玉捧盈防失坠。形制奇古且漫论,幸无髺垦薛暴痕。土花陆离气磅礴,山精木魅不敢扪……”
获古陶后,沈凤锵再三把玩,睹物思古,“历年久远春复秋,苍然古色眼中收”,“显晦兴亡理难穷,得失亦同楚人弓。抚兹不觉三叹息,使我怀古心忡忡”。他作《晋义熙古陶歌》诗后,兴犹未尽,激动不已。他想让瑞安的文人雅士分享自己获珍贵古物的愉悦心情,把获千年古陶、品味古陶器的佳事,以绘画艺术的直观形象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下一代也了解此事。
谁是合适人选呢?他想起李炳光与李芑(字叔諴,原名式夔,善诗词书画,尤精医术,浙江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于是1924年,他作诗《乞李漱梅、叔諴两君写桐轩品陶图》。诗的开头对画面景物、人物情态作了具体描绘:“高高百尺桐,下荫屠苏屋。中有无怀民,须髯古巾服。案上何累累,陶器凡五六。客去北窗间,《南华》己罢读。爱此万古春,聊以寓吾目。神魂为之怡,容气为之肃。”诗的最后说自己在当时的瑞安县知事杨君述处,“寄诗李将军,为我图尺幅”。“李将军”即唐朝大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他以此美称两位擅于丹青的李姓好友。
李炳光身为瑞安商会总理,经常要处理县城各种商务往来琐事及有关公益事项,“人事冗杂,久未应命”。但他对此事非常重视,选定当年十月既望,一个风日晴和的好日子,闭门谢客,应命在丝绢上作了《桐轩品陶图》。画作平远构图,传统的远山、溪流、小桥、宁静的山野。左边近景浓墨勾皴山石,用笔顿挫自如,丛竹围绕其间。房屋与景物线条粗细有别。整幅画面笔墨精致,略施淡彩,突出了古朴幽思的主题。几案前一老者在幽静的环境中,把玩品味千年古陶,神情自若。
画右边山野溪流的上方有大片空旷的天空,李炳光在这特意安排的候款处,题上画题和他次韵沈凤锵《乞李漱梅、叔諴两君写桐轩品陶图》的和作,回顾昔年沈凤锵仕宦荊楚,离任后赋闲在家,及获得义熙古陶的心情,其中描写沈凤锵:“焚香斗室中,世虑澄虚谷。白髯洁如霜,童颜笑可掬。龙门百尺高,睨视千亩竹。无事且摩挲,此乐惟公独。”沈凤锵对画作非常满意,得到品陶图后,除了作《自题桐轩品陶图》诗外,又专门写诗称赞作品“笔妙格高”、“配合流传”、“无声写出恵连诗”。
由于种种原因,瑞安历史上许多精彩的国画作品如今都没有了,沈凤锵含辛茹苦精心经营收藏品味的百余件古陶器(包括见证瑞安千年古邑历史的义熙古陶)亦荡然无存。但沈凤锵的《晋义熙古陶歌》《乞李漱梅、叔諴两君写桐轩品陶图》与李炳光的《桐轩品陶图》,以中国画诗书画印结合,把近百年前瑞安文人友好往来的雅事佳话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