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绿色居家宜养老 文/沈凤元

绿色居家宜养老 文/沈凤元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0.0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京江晚报

【出版日期】2010.10.07

【版次】第014版(江花)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初秋的燥热被近日的几场雷雨浇得有几分清凉了。多日不到江边,怪想念的。特别听说北固山下又添了新的景观。园林工人把这座东吴胜境装点得更趋完美。于是这几日我都从经十二路赶到长江边的北固山下。

看着这更绿的山、更秀的水,我感觉镇江这座古城变年轻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映衬着这青山绿水焕发出勃勃生机。我陡然想起“改造山河”这个词。从我们家的两次拆迁、三次搬家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我的童年是住在粮米仓后那块低洼的棚户区。每到夏天长江水位高,潮来家中就积水。1954年夏天长江水位特大,潮来家中有齐膝盖的积水。给我带来快乐的是粮米仓里那一大块废墟,我和小伙伴们在那里踢足球、捉迷藏。至今难忘。

随着经济建设形势的发展,镇江的工业迅猛崛起。1958年镇江油脂化学厂扩建,把我们那块棚户区征用了。我们家经历了第一次拆迁、第一次搬家。

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我是在毛主席“经济建设高潮到来,必然有一个文化建设高潮”的召唤下,到农村做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的。家中还有三个弟弟读书上学,父母的经济负担仍然很重,到万古一人巷也只建了两间草房。直到1968年三个弟弟都陆续地有了工作,才在老城墙边盖了三间平瓦房,于是第二次搬家。

新家的环境还是不错的,位置靠市中心,靠医院。北边有苏医河,河边有垂柳,还有 田,河水清亮,林木葱葱,是典型的都市里的田园风光。可是城市发展迅速,多处拆迁,居住户不断增加。竹器厂、社区咸菜加工厂,还有什么仓库把苏医河填了,树砍了,田平了。镇江船厂及几家单位在那里建了宿舍,居住户多了,就不那么宁静安适了。

就这样一住就是40年。这40年镇江的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惊人。青山绿水城市园林化步伐加快,整个城市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人们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许多花园式洋房、别墅,以及造型各异、建筑风格令人称羡的住宅小区像雨后春笋般一处一处建成。看看这些,我十分感叹自己为事业、为家庭、为生活苦挣了几十年,如果能住到花园样的小区里养老那多好啊!

去年鼓楼岗北片棚户区改造,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了。于是我有了第二次拆迁、第三次搬家了。

孩子陪她妈去看房,我的条件是安静、绿色的。现在这种喧嚣嘈杂的环境我住够了,我要清静。

她们母女几个跑了好几处,最后在经十二路上的东城绿洲小区选了一处。选定后带我去看看,我较满意。走进小区像在公园里散步。小区草木茵茵,花卉多多。其时正值金秋,桂花飘香,沁人心脾。菊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看来它们也在欢迎我们这些老人与它们做伴。

我们的住处是一楼,有一个小院。孩子给我装潢时在院内外栽种了花草,还特地建了鱼池,养几尾金鱼,让我闲来搬张椅子,泡杯茶,坐在院子里观赏、品茗,我想这才叫享受生活。

小区中心有水榭凉亭,荷塘菱藕,溪水潺潺,游鱼追逐嬉戏,别有一番情趣。

早晨与傍晚,我都和老伴在小区里散步,累了相偎坐在荷塘边的木椅上。老伴感叹说,苦了一辈子,有这样的条件养老,我们知足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