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逸闻掌故二十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8.20
【版次】第03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从府衙到码头,不过短短的二十里路。常人行走,不过一两个时辰,而他却走了整整三天。这三天里,他也忙得不可开交,志载:“童叟奉酒献茶,学人乞书求言。”一路上,老人孩童满溢着尊爱的酒茶,他都要喝一口;学人文士尊崇地求取墨宝,请求赠言,他都一一应复。直到第三天傍晚,他才踏上回江西南城老家的帆船。他涕泪交集,向岸上黑压压的送行人群长揖作别。如果不是老父亲病重身亡,不得不回家丁忧守制,他也不会离别这些和睦如亲的百姓和朝夕相处三年的属下。船帆扬起,暮色渐浓,他的目光投向南方那座让他留连难舍的黄山,然后,一声感叹——为官如此,更复何求?
他就是明中后期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字惟德,人称近溪先生,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任宁国知府。他是哲学家,他认为人人皆圣,人人皆善,所以,他为政重教化,以讲会、乡约为治。他在任的三年中“讼狱衰息,簿书俱绝”;他政绩斐然,泾县、南陵、太平等县的城池,在他的主持下,修缮一新;整个宁国府,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太平景象。
就是这位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思想家,对黄山却有着一种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的纯真的挚爱。
明代,徽州府歙县与宁国(宣州)府太平县在黄山的划分,南北以平天矼,东以乌泥关,西以汤岭、云门溪为界线的。其所辖范围包括黄山东、西、北三面,民间习惯称为“后海”。也就是说,他该是当时黄山的父母官了。
他是思想家,他懂得人性美,同时,对自然美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悟。他在任三年,稍有闲暇都要来黄山。他“约从裹粮,不烦属邑”。带上几个随从与干粮,径直入山。黄山,成了他休闲的庭院,常来常往,每年一次,亦或两三次。黄山的神奇魅力,让他神魂颠倒,返璞归真。年近半百,谨慎稳重的罗太守,在黄山却经常冒险,时不时地“聊发少年狂”。他在黄山的所作所为,近乎于一种儿童般的天真烂漫。
志载,他“每至险绝处,必以长绠系腰,题名壁间”。可惜的是,他的峭壁上那些题名,因苔侵风蚀,已不见了踪迹,不然的话,他的钟繇笔意的书法,会给黄山平添几分雅趣。
他曾冒险在几十丈高的绝壁上搭架栈道,近距离观察“仙人榜”。据说,他刚认出一个“仙”字,风雷大作,那字即被迅雷削去。此时方知仙迹隐秘,天机不可泄露。
虽说,他在宁国府不到三年,但却两次攀上了当时还没有路的天都峰,比徐霞客早50多年。志书只记录了他在黄山的五首诗,但全部都是写天都的。或是远眺,或在近攀,或卧峰巅,可谓是字字珠玑,超凡脱俗,情趣盎然。如《重登天都峰》: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涌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旧住宫。
当年,他名声贤良,口碑载道,是一个“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的真君子。在太平,他就遇到两个与他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挚友知己——崔涯与周怡。
崔涯,字若济,号笔山,太平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擢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纠劾不避权贵。世宗夸称为“真御史”。
周怡,字顺之,号讷溪,明代太平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他也以敢言直谏著称,曾多次上疏弹劾严嵩等人,因言获罪,两次下狱,屡遭贬官。
他们结伴而行,直上天都,成就了一段“三个老进士,同登天都峰”的佳话。罗汝芳的诗“天都峰外袅云和,欲扣天都路更多。钧乐临风知我即,瑶台对月可谁过?”
崔涯和之:“五马行春化日和,黄山开景白云多。晓临绝巘千峰合,时见空林一鸟过。”周怡又和:“初冬风日喜清和,召伯巡行德意多。露湛更添丰草润,云奇端护道軿(小车)过。”
黄山父母官近溪先生归帆早已远去,但黄山的峰壑间至今仍飘荡着他那首《回视天都夕照》诗歌声: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