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点点的“尊严死”事业
【副篇名】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女罗点点创办“选择与尊严“网,上万人留下“生前遗嘱”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8.27
【版次】第0e07版:社区·文摘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
罗点点有个很有名望的父亲――开国大将罗瑞卿。但这些年来,她让人们记住,却是另外一个身份:“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创始人。至2013年8月13日下午3时止,已有10703人在这个网站注册了生前遗嘱。
亲历痛苦抉择陈小鲁加入团队
62岁的罗点点曾做过12年医生,见识太多死亡。有一次,她与几个医生朋友聚会,谈论起死亡:“我们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工业化’的死去。”几个朋友开玩笑,要不要弄一个俱乐部,叫“不插管俱乐部”,临终时绝不过度抢救,让身体自然死去。
2006年,罗点点试图借助网络舆论的传播,推广“生前遗嘱”和“尊严死”。她期望人们在还清醒时就写下预嘱,万一将来到了生命末期、没有恢复期望时,撤出维持生命的医疗措施,使自己自然地、有尊严地死亡。她给网站取名为“选择与尊严”。除了罗点点外,创办者还包括陈毅的儿子陈小鲁,以及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医学界和学术界人士。陈小鲁加入这个团队,很大原因是当年没能替父亲做出解脱痛苦的选择。临终时,父亲已经没有知觉,瘦得不成人形的身上插满管子,靠呼吸机、输液和强心针维持。陈小鲁看得难受,却又不能也无力阻止。
罗点点也有类似的经历。2004年,罗点点多年患病的婆婆陷入垂危,仅靠呼吸机维持。罗点点想起婆婆意识清醒时对她的嘱托,不希望被切口喉咙插上管子。她向丈夫和家人说明情况,希望撤掉呼吸机。第二天,婆婆的呼吸机被停用。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平静离开。
让死不太难看是人的权利
不论是在医院还是社区、家庭,谈论死亡总是一件忌讳的事。网站的宣传推广越来越受益于罗点点本人接受的各种采访。比如,《小崔说事》一期节目后,注册人数第一次突破了1000人大关。之后,她陆续参与《看见》《冷暖人数》等节目的录制,每次都会迎来一波高峰。今年6月25日,经过北京市民政局审查批准,罗点点又正式推动成立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这标志着罗点点“尊严死”事业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7月,罗点点有牵头出版了一本有关死亡的书:《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她期望人们更多地去谈论死亡,从而能更好地接受“尊严死”的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罗点点仍在见证着一例例不那么有尊严的死亡。有朋友在弥留之际,光升压药多巴胺就打了1000多支,火化后的骨灰都是绿色的。还有一位医生朋友得了癌症,生死抉择时不愿使用放射疗法却孤立无援,最终选择吞服安眠药自杀。每次泪眼滂沱之后,罗点点都对自己说:“自己也好,别人也罢,既然人生来注定要死,就有权利死得不太难看。所以,还是要多做事。” 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