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南公才高命短 游庄祠题诗抒怀
【作者】 张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5.30
【版次】第13版(地理)
【入库时间】20140710
【全文】
吕南公(1047-1086),字次儒,号衮斧,又号灌园,人称灌园先生,江西南城人,文学家。此人才华横溢,性格孤傲,不愿与士大夫为伍,只留恋田园乡野,故其名声被灿若群星的宋代文人所遮掩,不为世人所熟知。
史书记载,吕南公小时候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于书无所不读”,几岁时便写下了上万字的日记。待长大一点,便能写作诗歌,他特别赞赏唐代大诗人韩愈的诗歌风格,倡导质朴文风,主张文章经世致用,推行古道,复兴儒学,著作颇丰。但此人傲气十足,经常以“尊师尚学典范”自居,将自己与唐代“韩柳”相提并论,一时间招来很多非议。
宋神宗熙宁初年,吕南公被所在州县推荐到京都参加科举考试。由于他厌倦科举文风,所以考试失败。曾巩的弟弟曾布,派儿子一天三次到吕南公下榻的旅馆,挽留他做自己的门客,结果被拒。回到家中,吕南公在西村建造草房,名曰“灌园”,自取雅号“灌园先生”;题书斋名曰“衮斧”,取褒贬时事之意,过上隐居生活,是年,吕南公才22岁。
再说庄子故里蒙城,有一座嵇山,那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隐居的地方。魏晋时代,封建中国由统一到分裂,天下纷争,群雄割据。生长在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不敢正视现实社会,于是纵迹山林,不问世事,潜心学术,遂产生“遗世”、“习玄”的思想。
在吕南公看来,这些人喜爱《庄子》,并不是将其作为哲学思想来继承,而是将其作为宗教来研究,热衷于书中关于“方术”的内容,使得他们走上求仙问道之途,丢弃了名士应有的义节。
庄子祠建成后不久,吕南公慕名来到蒙城,拜谒了思慕已久的先哲庄子,并写下七律一首,题为《过庄子祠堂》(堂以嵇康配坐)。诗云:
客过蒙城日欲曛,更寻祠馆拜遗真。
文章昔已悲衰世,香火今谁望俗人。
诸子异端争土苴,千秋余乱见缘因。
只应叔夜轻狂辈,未是先生入室宾。
诗人认为庄子乃超凡之人,但庄子祠旺盛的香火绝非先哲所愿。正是那些俗人为“土苴”般的个人私利,制造了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的局面。如果人类都拥有庄子“包容从容、自然自在、遵道求真、顺时而为”的逍遥思想,怎会有这人世间的刀光剑影呢?最后,诗人看到庄子祠堂里,竟然列着嵇康的牌位,嵇康字“叔夜”,吕南公认为嵇康不是真正的道学继承者,其牌位不应该列于庄子祠堂之内。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与王安石同年考取进士的陈绎,当时任建昌(今属江西)知府,召见了吕南公,二人相见恨晚,交谈甚欢,在陈知府的一再挽留下,吕南公在知府住所驻留十天,写下了著名的“十科举荐令”,建议改革单一的科举选人模式,施行更加宽泛的简拔人才方式。陈绎随即向上级推荐吕南公做官。接着,曾巩弟弟、中书舍人曾肇,认为吕南公品德高尚,思想坚定,博学多识,举荐他当教师。众大臣的举荐,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当时的翰林大学士苏东坡等朝中重臣,便在禁掖(皇宫旁大臣们的办公场所)讨论此事,大家看过吕南公所写的文章后,一致同意任命他为官,可是,这位孤傲文人,还未来得及整理行装,便英年早逝,享年三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