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陆九渊:一个人和一座城

陆九渊:一个人和一座城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2.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荆门日报

【出版日期】2013.12.08

【版次】01版:头版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陆夫子像

孩子们在诵读《陆子歌》

象山文化是我市的一大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刘伟峙 文/图

荆门城西有座山,叫象山;象山东麓有座祠,叫陆夫子祠。山和祠同是纪念一个人:陆九渊。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星空中,陆九渊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心学”一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百年,至今久盛不衰。

陆九渊晚年就任知荆门军,这位当时的荆门“市长”与荆门这片土地、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引导民众从内心自觉履行道德仁义;他修筑城墙,守边防、固前沿,从此荆门有了城池并一直流传后世;他勤政爱民,革弊税、用人才,经过他治理后的荆门风貌焕然一新。

今年正逢陆九渊逝世820周年。11月底,我市举行纪念活动并开展学术交流,既是为了纪念陆九渊其人,又是为了弘扬以陆九渊及其心学理论与实践为中心范畴的象山文化。这作为我市的一个文化品牌、一种地域性的文化,需要有更多荆门人知晓它、关注它。

“心学”的一代宗师

“陆夫子、名九渊,生南宋、金溪县,家道衰、诗书传……”

11月30日清晨,象山脚下陆夫子祠,悠扬清脆的诵读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我市纪念陆九渊逝世820周年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聚集在这里,通过各种形式向象山先生表达自己的敬意。

被人们广为诵读的,是一首朗朗上口的《陆子歌》。这是我市陆九渊研究会近期的又一研究成果,由施以文先生编著。《陆子歌》用三字经的形式,以短短30句180个字,概述了陆九渊的生平和功绩。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象山,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陆夫子、陆象山。1139年,陆九渊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青田村。幼年时的陆九渊聪颖、好学,他不喜戏弄,静重如成人。三四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穷际”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父亲笑而不答,他竟独自坐在树下凝神思考。13岁时,他读到古籍中关于“宇宙”二字的解释,思想豁然贯通。他悟出了“天地何所穷际”这个曾经困扰无数哲人智士的基本问题,得出了“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的认识。而关于天地、宇宙问题的探讨,也成为其心学思想的萌发过程。

陆九渊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原大地动乱之际。16岁,熟读史书的陆九渊怀着一颗报国心,剪去作为士人风尚的长指甲,脱掉阔袖的儒服,立志习武。24岁,他参加乡试,高中第四名。而注重道德修养、淡泊科举名利的他,在此期间继续研究学术,同时还注重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取真知。直到34岁时,陆九渊才中选贡士,后又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虽然功名迟到,可陆九渊的才气和名声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许多人慕名拜之为师,其中,有进士、太学生员和在任官员,有的人论资历还在他之上。1175年,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两人主张不同、辩论不休,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就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而陆九渊则成为开创“心学”一派的一代宗师。

陆九渊的心学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在其心学问世后的800多年,不仅后学辈出,而且曾为显学。如今,他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前改革开放服务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荆门城的“建筑者”

1191年,陆九渊迎来他政治命运中一个重要转机。年过半百的他出任知荆门军,这也成为他施展学识和报复的一次实践机遇。

当时的荆门,正是南宋抗金的边地,战略意义重要,但实际防务却不尽如人意,连城墙也没有。陆九渊到任后,对荆门的军事防务非常重视,他立即上书朝廷,陈述在荆门筑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陆九渊的奏请得到批准,一方面朝廷拨款修筑,另一方面,陆九渊也发动了荆门军民踊跃参与。城址就选在蒙山东。《荆门州志·城池篇》记载,陆九渊修筑的荆门城“周围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因为当时形势紧张,陆九渊率领军民,只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城墙土建工程。

一座颇具规模的土城拔地而起,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还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荆门城区的工商街上,还留存有两个古城门遗址:南薰门和凤鸣门。这两座古城门遗址也是见证荆门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除了筑城,陆九渊在任职期间还处处体现着他的为民情怀。荆门城筑好后,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了荆门军的税收弊端、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为政荆门的第二年,遇到大旱,面对灾荒,身为父母官的陆九渊尽其所能,与百姓同舟共济,抗灾救灾。

荆门人民十分爱戴陆九渊。在荆门有一种传统点心,名叫太师饼,它的由来就是一段与陆九渊有关的佳话。相传陆九渊在荆门为官,深受朝中老太师的器重。陆九渊每次进京,老太师总要邀请他到府邸,一边品茶,一边吃糕点,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离开京城时又馈赠宫廷的膳点,让陆九渊带回荆门,分赠他人。太师最常赠予的是茶花点心,陆九渊非常喜爱,除自己品尝外,还常将这种点心当作礼品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为铭记老太师对他的关爱和深情厚谊,陆九渊将茶花点心改名为“太师饼”。当时荆门文人志士深知陆九渊喜爱吃此饼,又出于对他的敬仰,特请店铺名师仿制,然后再回赠给陆九渊。物以人传,致使“太师饼”得以在荆门广为流传。

长盛不衰的象山文化

陆九渊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被荆门人民广为称道的,是他出任知荆门军期间,在象山东腰讲学论道、以正人心的功绩。

冬日暖阳,走出陆夫子祠,沿着文明湖畔的石阶而上攀登象山。一路上,松柏叠翠、藤蔓簇拥,来来往往运动健身的市民穿行其间。走到半山腰,一座别样的小亭掩映在树木中,亭后山崖凿刻的“讲经台”三个红色大字,苍劲有力。此时,亭中有不少附近高中的学子在此晨读,书声琅琅,让人不由联想到800年前陆九渊在此讲学的场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陆九渊在处理繁忙政务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一个儒者的本色。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先后修建了郡学、贡院等教学设施,并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及闲暇的日子里“诣学讲诲诸生”。他看到当地民风闭塞,习俗鄙陋,崇尚求神拜佛,迷信“因果报应”,专门在讲经台上盖了一座亭,进行讲学。他以心学观念为基础,引导民众,从内在心性深处去自觉自愿地践行道德仁义。这些演讲切中百姓最关心、最渴望的东西,听众往往有好几百人。听讲的人如有提问,陆夫子都一定答复;如有疑难,也都作出解释。

当时的荆门,有一个惯例,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行政长官总要设坛打醮,祭祀鬼神,说是为州城黎民百姓祈福消灾。陆九渊来后,在元宵节专门宣讲《尚书·洪范》中“敛福锡民”的章节,用来取代打醮祈福的迷信活动。这样,荆门城的陈规陋习得到整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岁长月久,仰止亭和讲经台几经毁坏又几经修葺,可陆九渊讲学的事迹却流传至今。他的心学和在荆门的实践,在荆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产生了“以宇宙为参照,以天下为己任,昂扬主体意识,存养善良本心,自强不息,克强奋进,以道济世,鞠躬尽瘁。”象山文化的核心内涵。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