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走进陆九渊后裔古村落

走进陆九渊后裔古村落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7.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赣东都市

【出版日期】2008.07.03

【版次】第A1(要闻)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程永胜记者吴郡文/图 在龙虎山风景区管委会至上清古镇的途中,有一座不算高的山,名西源山,山脚下有一个现今只有200多人的村庄——西源陆家村。这个村庄可有一定的年头,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后裔世代所居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南宋金溪县人。他曾讲学于象山,即应天山,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是与朱嘉双峰并峙的理学大师、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在西源陆家村,至今仍能找到有关介绍陆九渊及其后裔的文字,以及反映理学思想的门楼楹联,透出村民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今年6月,记者走进陆九渊后裔古村落,探寻古风。 陆九渊之孙迁居龙虎山脚下 为了解西源村的来历,记者要求翻看有关史料。了解了记者的来意后,热情的村民捧出了两大本厚厚的古装版族谱,并为我们仔细地讲解。据族谱记载,陆贺生六子,幼子九渊,其兄弟分别是陆九思、陆九叙、陆九皋、陆九韶、陆九龄。其中,陆九韶、陆九龄也较有名,被称为“三陆”。 陆九渊之孙陆溥,初为弋阳县尉,因体贴民情,安抚百姓,宋理宗下诏授弋阳县令。而陆溥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挂印辞官,步行回乡,途经仙岩,爱其山水,定居仙岩,移居平地,始为仙岩陆氏。 陆溥之孙陆文广曾任浙江会稽令。时元兵南侵,南宋危在旦夕,文广伤感时事,恨无回天之力,避元兵隐居西源山。 从此以后,陆氏在此地繁衍生息,便有了西源村。 九渊后裔古村落门楼 记者在对陆九渊颇有研究的薛清和的引领下,来到西源村,他说西源村目前仅存三件宝物,能说明他的悠久历史以及宗族的来历。其一是门楼,其二是宗祠,其三是族谱。 门楼朝南而建,呈八字形展开,为木质结构,约二三米高,上盖有瓦片,为三间三进。薛清和介绍说,门楼是家族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家族标志性建筑。每逢重大活动,如婚丧嫁娶,都要经过门楼,或在此举行重大仪式。 记者看到,门楼有18根粗大的柱子,每根柱子上都书有楹联,总共是9幅楹联。楹联与家族地位或理学思想有关,如:西江三陆地,南宋一儒门;一家兄弟学,万古圣贤心;名贤世家、千古儒宗、理学世家等。 门楼楹联内容据说是一代代保存下来的,但门楼柱子及镌刻楹联的木板明显是后人修葺一新的。在新迹中,还依稀可见一些旧韵,如门楣上书写的“儒林弟”仍然旧迹可见。记者算了一下,门楼上有门簪10个,能够说明家族后人为官、为学情况。 在门楼前面,至今还留有几个麻石旗杆墩,古时若族人有中了进士的,便在旗杆墩上插上红旗,以示骄傲。据说,该村以前有20多个旗杆墩,这说明该村学风很盛,屡有人中榜。 陆九渊弟子千余 陆九渊曾多次易地任职。如在杭州任国子正兼删定官后,又外放浙江台州崇真观祠禄官,因为是个闲职,毋须上班,其学生彭世昌邀请他到应天山讲学。 应天山位于上清镇东北,海拔约四五百米,其形状似一头大象,于是陆九渊亦称自己为“象山翁”。陆九渊在山腰约海拔两百米一平坦开阔处搭建了一座茅草房,在此设坛讲学。据说,陆九渊主要是教授四书五经,并传播其理学思想。 在此,先对陆九渊理学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他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就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求学。许多学生也在茅草房周围搭起了草房,规模渐渐扩大。据说,陆九渊讲学因缺少费用,其妻子、内侄十分支持,妻子变卖嫁妆,内侄张伯强也给以经济援助,共同建起了一座房,这便是“象山精舍”。 有史料记载,陆九渊一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天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千余,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其中出名者70人,30人考中进士。 明武宗题赠“象山书院” 在西源村的族谱中,对陆九渊有详细的介绍—— 象山公,讳九渊,字子静,谥文安,为西江理学文宗,著有文集三十六卷行于世,仕于靖案、崇安两县主簿,转议郎,再转宣教郎,知荆门军事,宋理宗绍定4年,诏配享文庙。 处元二年,邑侯刘建翁立祠堂于应天山精舍之前,约以每岁正月九日登山会祭。绍定4年,江东提刑袁蒙济具疏请于朝,建书院于三峰山下。明景泰成化间,西源九世孙崇题请敇赠端明殿大学士中议大夫,明武宗题赠“象山书院”。 陆九渊1193年逝世后葬于家乡青田村。近年来,金溪县人民政府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多次举资捐款修葺,使象山墓墓体雄伟庄重,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前往瞻仰礼拜。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当年陆九渊在应天山讲学的 “象山精舍”遗址还依稀可辨,记者想前去探访,但当地人说路已被杂草、树木封堵,上山很危险,我们只好作罢。当地人还告诉记者,遗址上只剩下墙基和瓦砾,其它无法觅见,至于当年的精舍风貌,只能在心中想象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