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心学大师陆九渊

心学大师陆九渊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2.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临川晚报

【出版日期】2011.12.24

【版次】第03版:人物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晚报特约撰稿人杨友祥

在我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学派,叫“心学”。心学认为,“理”或“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同时认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心和理是统一的。在心学家看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学不但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而且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从南宋至今,心学的争议颇多,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心学的创始人是南宋江西金溪人陆九渊和明代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因此,心学又称陆王学派。本文简单介绍陆九渊的一些事迹。

神童轶事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金溪县青田村人,因讲学于贵溪象山,世人尊为象山先生。

陆九渊的父亲生有6个儿子,家庭负担很重,其父欲将幼子陆九渊送人。长兄陆九思知道后即领陆九渊回家,夫妻俩共同抚养陆九渊成人。后来,陆九渊对待兄嫂如同父母。孝悌一门,在乡里传为佳话。

陆九渊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一天放学,他在街头看见一群人在围观什么,他钻进人堆,发现一个老者在与人下棋,几个回合,老者就把对手杀败了。他觉得很有意思,就认真观察起来,以致人都散了,他还站在那里不动。老者问:“你也想来一盘?”他脸红地摇摇头,走了几步回头说:“过几天我就来。”回到家,他从家藏的图书中找到一本棋谱,茶不思饭不想地研究起来,并且接连几天,他都到街头去看老者与人对弈,他一边侧着头看,一边回忆棋谱上的招数,非常入神。这天,人都散了,他还站在那里不动。老者便把他叫到身边问:“你不是说过几天来与我下棋吗?今天怎么样?”陆九渊腼腆地说:“试一试吧!”两人便摆开阵势下起来,散开的人群又围了过来。开始老者不经心,认为小孩子棋艺有限。下了几步后,老者发现陆九渊棋路不凡,步步紧逼,便认真起来。最后,老者还是失败了。老者好奇地问:“你小小年纪,棋艺高超,师傅是谁?”他含笑一答:“就是你呀!”老者赞道:“看几天棋就能赢我,你真是神童啊!”

政绩卓著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九渊中进士,初任隆兴府(今南昌)靖安县主簿。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开始任京官。他在朝为政清明廉洁,并能干真事办实事,讨厌空谈,反对假话。在讨论治国方略时,他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4条办法,并比拟为医国的“四君子汤”。孝宗皇帝非常赞许。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出知荆门军(今湖北省荆门市)。陆九渊在荆门,有4件政绩至今为人传颂。一是,为防金人南下,他主持将荆门城墙修筑得异常坚固。二是,他将衙门建在蒙山,使官府和百姓之间没有隔阂。三是,他办了8件实事:清除弊政、罢免浮税、禁铸铜钱、建立保甲、严肃法纪、巩固边防、堵塞洪水、亲劝农耕,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安心生活。四是,他重修了郡学贡院,并定期向学生讲课。南宋宰相周必大评价陆九渊的政绩道:“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意为陆九渊每事亲躬,政绩有成,值得学习。现在荆门市有陆九渊研究学会,经常举办活动,以纪念陆九渊治荆的功绩。

心学大师

陆九渊的心学是在与朱熹的理学进行辩论而发展形成的。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哲学家吕祖谦为调和陆九渊和朱熹在哲学上的争执,邀请他们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举行答辩会,史称“鹅湖之会”。这次辩论中,他们在治学方法上互相对立,朱熹主张“道问学”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先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读书究理工夫。

之后,陆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发展,认为心学的主旨是“正人心”、“祛俗惑”,与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又有分歧和对抗。特别是心学发扬儒学,兼取众学之长,以丰富其内涵,倡导公、义,贬斥私、利,主张积极用世,不苟同消极出世,因而形成经世致用的百姓日用之学。陆九渊与朱熹的地位并列,世称“朱陆”。

陆九渊的心学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

元代吴澄是崇仁县人,他一生研究理学,醉心于“和会朱陆”,即将朱熹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统一起来。他认为朱、陆都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产生学派对立是门徒及后人造成的。在研究中,他提出“发现良知”和“知行兼该”的观点,成为明代王学的先声。

明代是研究陆九渊心学的高峰期,是心学的确立期。先是崇仁的吴与弼鼓吹“明心”,将心学研究深入一步;接着是王阳明弘扬陆九渊学说,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观点,使心学成为完整的体系。陆王之学因此成为官方哲学,陆九渊也进入孔庙配享。

清代的李贽是福建泉州人,他承接陆王心学,创造了“童心学”,认为圣人与凡人都是一样的人,因此“禁欲主义”是假仁假义的,是行不通的,“心学”成为反封建的武器。

近现代研究陆九渊的学者更多,如梁漱溟、熊十力、梁启超、宫哲兵等,肯定了“心学”的合理内核以及它的批判锋芒,重视“心学”的“人为贵”的精神价值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启迪作用等。

教育专家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九渊应门人之邀,在贵溪县应天山创办象山书院(当时名象山精舍)。由于陆九渊在学术上的名声很大,求学者很多,最多时达数千人。书院无法安置,求学者便围绕精舍搭建草棚,并题有各种名号,如储之轩、佩玉堂、居仁斋等。升堂讲学时,必须敲响大鼓来招集学子。

陆九渊的教育思想有其鲜明的特点:

他认为教育的本体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因此,恢复和弘扬“人道”是教育的总目标,而人道就是善、义、公,经常受恶、利、私的诱惑和戕害,只有教育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他主张学以致用,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一是做“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与天地合其德的大人”。

他把教育内容分为道和艺两大类,道即是封建伦理纲常,艺即是一般的知识技能技巧,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

总之,陆九渊的教育思想有启迪和参考的价值。

陆九渊的弟子遍布江西、浙江两地,其中较有成绩的有:江西的傅之云、傅梦泉、邓约礼,浙江的杨筒、袁燮、舒磷、沈焕等。

著作传世

陆九渊一生主张不著书立说,但他的儿子陆持之还是将他的少量诗文及大量与师友论学的书札、讲学的语录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编辑成册,名《象山先生集》,于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刊行,共计36卷。1980年1月,中华书局将《象山先生集》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疏山在金溪县浒湾镇,是赣东的一座名山,陆九渊在《疏山》诗中道:“村静蛙声幽,林芳鸟语警。山樊纷皓葩,陇麦摇青颖。离怀付西江,归心薄东岭。忽忧饥歉忧,翻令发深省。”诗歌赞颂了疏山的优美景色,也写出游山后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山水和人民的热爱。

《赠金溪砌街者》是陆九渊的一篇佳作,全文是:“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为善为公,则有和协辑睦之风,是谓之福。为恶为利,则有乖争陵犯之风,是谓之祸。和协辑睦,人所愿也。乖争陵犯,人所恶也。吾邑街道不治久矣,行者疾之,乃有肯出心力捐货财,辛勤而为之者,此真为善为公,而出于其心之正者也。有是心者,岂得不翕然相应而助之乎?将见和协辑睦之风兴,而乖争陵犯之事息,履是街者,皆唐虞成周之人也。诸君勉之!”短短150余字,说理透砌,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把修理金溪街道的意义提到心学的高度来认识,能不让人叫好让人信服吗?在推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篇短文真值得我们借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