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龄与兴国军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4.09
【版次】第健康周刊 ? 健康新闻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黄石日报)□陈军
陆九龄(1132-1180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子寿,又被称复斋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人,是心学大师陆象山(陆九渊)的五兄。与弟九渊讲学鹅湖,互为师友,时称二陆。他学问精进,而又虚怀若谷,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被时人誉为“海内儒宗”。他一生人品高洁,志向远大,治学重践履又能脚踏实地,勇于求道而力戒空谈。
生活中的陆九龄也是个性情中人,据说是个全才。他习文之外,能武善治家,亦大受时人的赞誉。这与一般儒生有极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士子中极为罕见。陆九龄武艺超群,从他《与金溪宰》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他还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读经之外,与子弟习射校场,讲明屯御方略。传说他有百步穿杨之能,而且在箭术上造诣颇深,实战与理论皆可观。他曾以自己的武艺胆略和军事才能保护了一乡的安全。治家方面,他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编撰修明治家之法,使陆氏百余人聚族合灶为食,一门和睦,天下罕见。所以,至宋淳佑二年(1242年),理宗赵昀下诏旌表“金溪陆氏义门”。
当然,陆九龄的才能还远远不止这些。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一生特别地强调力行,坚持反对学者沉溺在经典的训释传注中讨生活,这就是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坚实思想基础。虽然他一生仕途短暂,仅曾三任教授,其中只于兴国军任职还不足一年,在兴国军当教授才九个月,但在短暂时的兴国军学教授任上,他展现了突出的政治才能,做出了可观的政绩。
乾道五年(1169年),陆九龄登进士第,授迪功郎、湖南桂阳军军学教授。当时他并未赴桂阳军军学教授一任,而以母老道远辞去该职,被改授兴国军军学教授。未及赴兴国军,逢湖南茶民起义,他主持乡郡“义社”,率门生及乡人习武,防御起义军入境。及至兴国军郡治(今阳新),他不以闲职自逸,即整肃学规,劝士兴学,很快使弟子发展到了十五人,兴国军军学学风顿时为之大振。《宋史》记载,复斋“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正可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做到了君子正人,必先正己。关于其在兴国军学教授任上的其他事迹,其弟象山先生更有较详细的记录:复斋在任数月,就把荒废无可稽查的官府簿书整理清楚,“于是无文移之繁,无追督之扰,簿书以正,负者乐输,储禀充裕,士人至者日众”。复斋因“丁太孺人忧”,很快离职,而百姓们“莫不惋惜”。另从他《与汪漕》一文可知,陆九龄还曾与汪漕讨论过国家如何获得合理的赋税,同时又杜绝贪吏刁民的问题:“租赋利害,如买绢一项,吏廉则民之输帛易,而帛亦不至甚恶,吏贪而受常例,则虽甚疏恶者,亦不得不受。于是有浮巧之民,能为甚薄之帛,而加之药如甚厚者。揽子厚取其直于民,而薄其价买之以输于公,拣子不敢言,受领官不敢退。若必使民自输,而书人户与拣子之名于帛端,而毋得使揽子者输焉,则公私两利,而其弊革矣”。由处理的这些教育、薄书、赋税等项政事来看,陆九龄在政务上,同样不是迂腐的儒生,而是精明强干、有专业知识与水准的称职官吏。他在兴国军学教授任上,为兴国军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祉。
然而,陆九龄却不幸染病英年早逝。象山先生在《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中明确记载:“(淳熙七年,1180年)已亥四月”,陆九龄被朝廷任命为全州州学教授,未及到任,便患寒热之疾,“继以脾泄,屡止屡作”,终至不可治,于9月29日卒,享年49年。吕成公铭其墓,朱文公书其碑。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诏谥“文达”。陆九龄去世后,其弟子门人编辑了《复斋文集》,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并未公开出版,只是成了陆氏家藏书或弟子们的私人藏书。直到三四十年后,才由抚州的地方官员刻印流传于世。又据《宋元学案·梭山复斋学案》中全祖望的案语可知,陆九龄之《集》一直到明万历中都保存在文渊阁内,大概至清初已散失不存。此实为南宋学术史之大不幸,尤其对于陆门之学、象山心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