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网的开拓者
【副篇名】——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刘韵洁
【作者】 墨末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6.27
【版次】第08版(人物风采)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人物档案
刘韵洁,194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曾任邮电部数据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等职,现任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
刘韵洁是我国数据通信发展的奠基人,开拓了我国公用数据通信的新领域,助力我国形成了上千亿元的网络和应用产业,为我国信息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IT领域最重要的50位杰出人物之一(列28位),被中国互联网络大赛组委会评为“中国十大杰出网络人物”。他所做的工作被CNNIC列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中。
近年来,刘韵洁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平流层通信、未来网络技术及其发展演进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不断推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7部。
目前社会兼职:第四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院长等。
6月12日,在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一向以富有想象又脚踏实地而闻名业内外的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刘韵洁,以《未来网络领域创新与实践的思考》为题,对目前互联网应用在可扩展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新的思考。他的发言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赢得阵阵掌声。
网络时代,求真务实与浪漫想象、脚踏实地与大胆创新似乎是两对不可回避的矛盾。没有浪漫想象、大胆创新,网络就没有生命力,缺乏发展空间;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网络则会泡沫充斥,出现虚假繁荣现象。刘韵洁,这位在通信行业拼搏了30多年的院士所走过的网络发展之路,让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发展之路。
“发配沧州”——
门外汉歪打正着
刘韵洁是那种少年老成但又似乎永远也不会变老的人。如果你几年前见过他,那么今天你再见他时丝毫也看不出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什么痕迹。今年69岁的刘韵洁潇洒、直爽、刚毅,颇具学者风度,1.70米的个头,略带山东口音,眼镜后的一双眼睛似乎永远在观察、探索。
“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叫我‘老头子’,也许是提前老了现在的变化反而相对小了。”刘韵洁不无幽默地说。
还是在大二的时候,品学兼优的他,作为北京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代表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在大学期间,凭着真诚、坦率、热情和成熟,刘韵洁一直是学生干部,担任过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系学生会主席以及系党总支委员等。由于他爱帮助人,同学们遇到难事都爱跟他这个绰号叫“老头子”的大哥商量。1968年,刘韵洁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一心想在国防建设尤其是核试验方面有所作为的他,没想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沧州当工人。这对于刘韵洁来说,难免产生一些困惑和失落感,他戏称这段经历为“发配沧州”。但他觉得不管做什么都不能一味地去抱怨,只有扎扎实实地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才可能有其他机会。
无论是困境还是顺境,同样孕育着机遇。20世纪70年代初,上级交给当时的沧州地区一个研制高频大功率晶体管(要求输出功率达100瓦,截止频率50M)的任务。当时在发达的美国,高频大功率晶体管也仅做到100瓦,截止频率100M,要求很高。国内研发既没有任何经验和设备,又缺少资料,在国内研制困难重重。参加工作不久的刘韵洁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凭着智慧和勇气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做了一件在河北省很有影响的大事。
其实让人难以想象,学核物理的刘韵洁,当时与同事接下这个项目时还是个门外汉,但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组织一批人开始了研制开发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经过不知多少次反复设计实验,他们开发出了功率大于100瓦的高频大功率晶体管。说起这事,刘韵洁开玩笑说是“歪打正着”。
挑战自我——
成就全球杰出人物
8年后,刘韵洁被调到原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组建不久的计算机室工作。本来他可以继续从事自己已经熟悉的微电子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凭着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和对其前景的超前认识,他要挑战自我,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与计算机、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国内引进了计算机联机系统,只有个别科研单位的少数研究人员才能接触到这一系统,可谓凤毛麟角。这时候的刘韵洁就意识到这些不同的联机系统将有联网的需要。他不顾别人的劝告,构建了国外引进计算机与国产计算机异种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异种计算机的联机。他还在PC诞生不久便率先推出在PC上加载通信软件的做法,首次实现了PC的远程上网功能。
1993年,刘韵洁被任命为邮电部电信总局数据局的负责人。他勇敢地走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大胆预测我国数据网的发展趋势。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他带领数据局的员工先后建成了中国分组交换数据网、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使我国的数据网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备、从低速到中高速的巨变,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除了以最快的速度建设CHINANET以适应中国用户的需求外,刘韵洁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大力推动因特网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1998年10月,刘韵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在信息技术领域有特殊贡献的50位杰出人物之一,该刊尊称他为“中国的因特网之父”。
雄心勃勃——
不能在别人后面爬行
网络时代是充满想象、创新的时代。当大预言家麦克卢汉“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惊叹互联网带来诸多便利的时候,网络泡沫充斥着整个IT业。五光十色的泡沫,受到众多同样头脑发热的IT人的追捧。
一向办事低调、求真务实的刘韵洁,没有被这种网络的虚假繁荣所迷惑。他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不是作秀,也不是表面上的标新立异,网络时代既要变革又要脚踏实地。他要求自己既要做理想主义者,有创新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又要做现实主义者,求真务实,不脱离现实。他深知,泡沫虽然美丽动人,但随着它的破灭,将把IT业打入低谷。当IT业热情高涨的时候,刘韵洁不做表面文章,他思考的是深层次的问题——网络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实惠、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
1999年,从事数据通信和互联网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工作多年的刘韵洁被调到中国联通任总工程师,后任副总裁。当年56岁的刘韵洁依然雄心勃勃,他要在联通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不是年轻人的专利。1999年信息产业部批准联通发展12个城市的IP电话,2000年5月批准联通的网络覆盖到全国,业务范围也更广泛。但联通公司要建一个什么样的网络?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建?这是刘韵洁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采用传统电信公司的常规做法,每一种业务建一个网,那是他最熟悉最没有风险也是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做法。但他却一直不甘心那样做,因为那样做投资要成倍增加,周期要很长,而且将来网络的维护管理成本也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联通就会毫无特色地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刘韵洁花了几乎一年时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分析、交流与论证,最终下定决心。
联通决定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网络平台,然而这是一条充满风险之路!刘韵洁也清楚其中的风险,但是他更关心网络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否具有向用户提供更多元化业务的能力、网络的维护管理、新业务的开发周期、运营成本等问题。在权衡众多关键性因素后,刘韵洁和他所在的联通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风险之路。
联通的这一决策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一次,刘韵洁率团出访美国。有位世界知名电信公司的专家友好地问刘韵洁,你们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采用的是什么技术,是路由器技术还是ATM技术?刘韵洁说,既非现在的路由器技术,也不是现成的ATM技术,是非驴非马矣。那位专家机敏地说,那就是骡子了?刘韵洁爽朗地笑了。这话并非玩笑。
当时在确定建网技术方案时,使用什么样的模式让刘韵洁颇费脑筋。
如果使用单一的路由器技术(IP),语音、视像等实时业务的质量无法保证,如果使用单一的ATM技术,则无法适应大量IP业务的迅猛发展。经过多方求证,反复研究,他决定将IP和ATM进行嫁接,形成兼有两种技术优势的新方案。这一创造性的思路使刘韵洁和联通走上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创新之路充满了荆棘、坎坷和艰辛。年已六旬的刘韵洁,却像年轻人一样拼杀在网络融合的第一线,他废寝忘食指挥各地的网络建设和经营工作。即使是下班回家,他的脑子也从未离开过网络,夫人开玩笑地说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刘韵洁家的客厅里,有一个宽30多公分、长1米多的鱼箱,里面孔雀、红剑等一些生命力与适应力较强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畅游。夫人感慨万分地说:“他整天想的都是网络,哪怕是在吃饭、做梦的时候。他只有每日饭后看着这些红红绿绿、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时才能暂时放下他的网络,休息一下大脑。这鱼是专为他养的。”
刘韵洁和他的同事没有辜负众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建成了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开创了电信运营公司当年建设当年盈利的范例。
网络融合是发展趋势。刘韵洁主持的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针对国内外电信界几十年未能解决的网络融合问题,创造性地将路由器技术和ATM技术融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局限,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业务的梦想,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一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为业界多年追求三网融合的目标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韵洁对网络的思考源于他对现实社会需求的感受和深切体会。汶川大地震不久,针对特大自然灾害对通信基础设施造成的巨大破坏及其给应急救灾造成通信受阻的现实,刘韵洁提出了在受灾区域上空建立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的设想并着手组织科研队伍,一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一方面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必要的支持。经过三年多的科研攻关和试验实践,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网络系统试验成功,目前该项目正在准备接受国家验收。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但是产业机遇和信息安全却面临着空前挑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所能做的少之又少,原因就是我国没有自主可控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刘韵洁奔走呼吁,向国家有关部委、重大专项组织与实施机构以及产业界的同仁阐述为什么我们也应该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等问题。几年来,在他的组织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已经研发成功,目前已经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
面对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网络世界,刘韵洁正在思考未来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问题,未来网络将如何发展,未来网络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刘韵洁对于网络的思考和实践一直在继续……
记者手记
有人认为他是网络时代的先知;有人认为他是通信行业的冒险者;也有人奇怪,为什么刘韵洁总能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幸运之神为什么总是落在他的身上?记者在采访刘韵洁的时候,也在探寻他成功的秘诀。
尽管刘韵洁在各种国内国际技术交流会上侃侃而谈,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却告诉记者自己属于那种性格比较内向的人。
“我这人实际上是那种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但做事情,只要是看准了的,就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劲头,不管多么困难,我都会想办法去克服,决不会遇到困难就缩回去,有时候甚至碰得头破血流。成功在于坚持,在于你百折不挠的精神。”
刘韵洁从小就喜欢阅读一些伟人的传记、名家作品,马克思、爱因斯坦、门捷列夫等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的传记他都读过。他们的人品、他们对事业的那种执著精神对刘韵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居里夫人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人物。看了她的传记后我常常想,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在国家有难的时候都能够挺身而出、勇敢地上前线,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可以为祖国奉献的呢!”
“高尔基的《母亲》是让我最为感动的一本书。每当想起这本书,我就会想起自己那善良慈祥的母亲以及全中国、全世界所有的父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韵洁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至今为母亲没能享受几天现代生活而伤心;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多少次在网络建设的重要关口勇敢地承担起风险,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自己的命运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
祖国、事业、母亲,刘韵洁心中装的是他们,有爱才有追求,这是他的成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