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全业务时代更需要创新

全业务时代更需要创新

作者:姚春鸽 出版日期:2008.10.30 点击数:0

【副篇名】——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

【作者】 姚春鸽

【报纸名称】:人民邮电报

【出版日期】2008.10.30

【版次】第05版(技术广场)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2008年,中国电信业重组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全业务时代。从网络运营到业务提供,从发展用户到拓展市场,全业务时代的运营商都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而在最基础的硬件层面,不断演进并将最终走向融合的网络,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全业务时代?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解答了这一问题,并强调全业务背景下的网络融合更需要创新。

把握全业务运营机遇

电信业重组创造的全业务运营局面,顺应了全球电信运营业的发展潮流,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涌现的全业务运营商应该如何作为?刘韵洁表示,把握机遇、加快转型,这是摆在中国的全业务运营商面前的共同任务。

全业务运营,已经成为许多运营商选择的目标。刘韵洁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运营商的定位问题之前曾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提倡专业的运营,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综合的全业务运营。然而,数年来全球运营商变迁的最终结果,是大多数的专业运营商都在向多业务运营商的角色转变。固网运营商、移动运营商分别向对方领域渗透、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固网不被看好,但移动运营商还是没有停止收购固网运营商的步伐,这值得业界重新审视固网的地位。

全球范围内的运营实践,证明了中国电信业重组、全业务运营决策的正确,并展现给全业务运营商一个可以尽情表演的广阔舞台。此时,如何把握全新的发展机遇?这又成为摆在全业务运营商面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网络、应用等各个领域全面加快创新步伐,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树立品牌认知度……全业务运营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占据更多的舞台空间,吸引更多的用户。

网络融合支持全业务

网络,是提供业务的基础;业务,是网络演进的动力。全业务运营,为网络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将有效驱动网络融合的进程。而且,网络融合所取得的成果,反之必然会强力支持运营商全业务的提供。

当前,网络融合不仅体现了运营商的需求,更是用户发出的呼声,二者的共同诉求体现为全业务运营。刘韵洁指出,运营商需求和用户需求,是网络融合的两大驱动力。

其一,网络融合可以充分调动运营商业务创新的积极性。网络融合的概念,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到80年代涌现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乃至90年代通过互联网提供所有的电信业务……这些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体现着几代人对于网络融合的追求。人们对于网络融合的孜孜以求,最大的原因在于,之前一个业务建立一个网的“烟囱”式架构,为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投资建设成本、维护成本都很高,提供新业务所需的周期很长;如果建立一个能够提供所有业务的网络,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与此相应,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就会更快捷、方便并有更大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网络融合才作为“一个很朴素的理想,一个坚持着的理念”,吸引了几代人的努力,刘韵洁如是说。

其二,融合,是不断发展着的用户需求在网络层面的反映。现在,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需求体现为融合的业务。用户追求通过一个终端实现多种业务,如打电话、看图像、共享视频、上互联网、上办公网等。而这些不同的业务和应用有可能在一个链接中都需要实现。这样的用户需求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如果通过分离的网络来实现则会很困难,业务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网络融合已经超越了朴素的理想,而成为现实的用户需求。

融合需要在多个领域推进

“现在,业界已经不再对要不要融合的问题进行争论,而是在关注如何融合”,刘韵洁强调网络融合已经进入了切实的执行层面。目前,国外的主要运营商都迈出了融合的步伐,如英国电信、澳大利亚电讯、AT&T、沃达丰等;从固定移动融合(FMC)到广播电视业务与电信业务融合,这些众多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着网络融合的步伐。

首先,全业务运营商的出现,提供了FMC发展的机会。

刘韵洁指出,FMC的出现,是为了利用固网带宽的“无限性”,来解决移动网带宽的有限性与应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光技术的进步,固定网络的带宽越来越宽、价格越来越便宜,资源可以说是无限的,并为宽带业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移动网却遭遇了频率资源有限这一关键性问题。尽管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频谱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提供的无线带宽不断增长,但频谱毕竟属于有限资源,并且该资源比有线的成本要高、代价更大。与此同时,无线应用却因为它的方便以及移动与互联网的结合而变得“无限”。这就是FMC产生并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的背景。例如,在办公室中,用户可以使用支持WLAN制式的双模手机,通过WLAN自动切换到固网,只通过有线的方式接入网络使用各种业务,在室外则又通过移动网进行通信,用户根本感觉不到是在使用固网还是移动网;据统计,一般用户在室内待的时间在50%以上,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紧缺的移动网资源。在FMC下,接入方式对于用户而言是透明的,他们感受到的是无缝的宽带服务。作为一个必然的、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FMC充满了生命力。

目前,有许多实现FMC的相关技术,如在国外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推行的Wi-Fi、UMA(无牌照接入)、HomeNodeB等,对FMC也都将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从未来发展来看,Wi-Fi、UMA需要解决相应终端的问题,而这正是UMA当前进展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快的原因所在。HomeNodeB尽管也有一些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将是一个异军突起的新技术和应用。

此外,针对广电业务和电信业务的融合,国外运营商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以AT&T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已经提供了电信和广电融合的业务,并得到了用户的追捧。国外电信运营商的成功与开放的管制政策分不开。刘韵洁表示,在国外,电信运营商可以提供视频业务,广电服务提供商也可以提供电信类的业务;在中国,广电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尽管政策已经出现了松动,改变了原来井水不犯河水、互不进入的局面,但是在现实执行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国家进一步推出融合的政策和管理机制。

技术创新贯穿于各个层面

全业务运营,为网络融合提供了发展机遇。那么,网络融合是否已经做好迎接全业务时代的准备?事实上,网络融合固然需要政策、管理体制的支持,但是技术支持同样也不容忽视,技术创新将贯穿于网络融合的各个层面。正如刘韵洁所说:“在全业务运营的背景下,网络融合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的技术都要有所调整、进步和完善,才能提供多业务乃至全业务,因此创新的空间非常大。”

第一,光网络的智能化。如果提供视频业务,突发带宽就不是语音、短信业务的量级,很可能是“今天需要1G,明天就需要2G”的高带宽、高增长的局面。融合的多媒体视频业务,对光网络资源调度、控制与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光网络不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显然就无法支持融合的业务。目前,在网络智能化方面,中国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需要积极利用创新技术来缩短距离。

第二,业务控制层面尤其需要创新精神。如果运营商拥有多业务乃至全业务运营的牌照,而业务控制却仍然采用分离的、垂直的“面条式”的结构,显然无法适应将来以多媒体应用为主、多种应用并存的用户环境,因此需要提供统一的业务控制架构。

在业务控制领域,中国尤其需要打破传统、积极创新。刘韵洁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专家形成了偏稳重、保守,创新、承担风险的意识较弱的特点。然而,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创新都是有风险的,无风险就等于丧失了最有价值的阶段。以IMS这一创新的融合技术为例,我国运营商与国外运营商在采用的积极性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差距的存在,并不是说IMS已经非常成熟、中国运营商就必须全面采用,但是起码要有一个规划。目前,IMS的确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如多厂家设备下的互操作性等;但是,运营商只有率先介入,积极解决,才能抢占发展的先机,进而提升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的全球竞争力。事实上,国外运营商已经在IMS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Verizon提出了先进的IMS(A-IMS),对IMS设立了自己的规划和路标。AT&T采用IMS技术向社会提供了IPTV和语音等融合业务,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运营商应该在技术发展的初期积极介入,通过创新引领潮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技术成熟,扮演跟随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需要相应政策、机制的支持,需要允许挫折、失败的出现,才能够打消顾虑,让更多的参与者投入到创新阵营之中。

第三,对技术的未来发展要有前瞻性。以IP网的演进为例,目前全球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思路,即确立了IP核心网、IP承载网的技术演进方向:除了更开放以外,要增加控制、OAM、流量工程等控制功能,把IP网从一个没有智能、傻瓜化的网络,变成一个有一定智能的网络,即可以监测、感知,同时提升容量、安全等其他方面的性能。

然而,上述IP网的演进只能解决眼前的一些问题,未来10年、15年甚至20年以后,网络会不会发生变化?是否需要新的技术满足新的需求?刘韵洁认为,一定会出现新的技术,因为没有一种技术是万寿无疆的,而是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对于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未来10年、15年以后IP核心网的问题,国外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美国的全球网络创新环境计划(GENI),就是在研究未来10年、15年以后,网络可能会遇到的技术以及一些新的网络结构理念。而我国目前在前瞻性研究方面,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形成足够的力量,这些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有待缩小。

***

综上所述,电信重组带来的全业务运营的局面,为网络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成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而加快网络融合的进程。在全业务时代,中国运营商与国外运营商终于站在了网络融合的同一起跑线上。此时,中国运营商尤其需要通过创新,实现从技术跟随者向技术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