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扬州走出中国最早女记者

扬州走出中国最早女记者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7.04 点击数:0

【副篇名】--记清学者刘熙载孙女刘韵琴

【报纸名称】:扬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3.07.04

【版次】第T01版:梅岭周刊

【入库时间】20130730

【全文】

钱艺兵

“吾国女界能以文字托业于新闻,影响政局,启迪人群者,当推刘女士韵琴始矣。”这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中国新报》记者陈荣广对刘韵琴的盛赞。

刘韵琴,名羽诜,清光绪九年(1883)出生于时扬州兴化的一个书香家庭。祖父为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为胡适父亲的老师;父亲刘展程,清光绪元年的举人。韵琴幼时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即显示文学天赋,“聪明好学,九岁能诗”,因仰慕古代女英雄花木兰,韵琴在《木兰从军》诗中写道:“一朝战罢回东阁,千古风高花木兰。”著名学者李西亭赞其“九岁能诗长擅文,感時扶景语惊人。奇书杂著汗青日,文采风流说韵琴。”光绪二十三年(1897),15岁的刘韵琴为求救国之路,来到南京女子学校读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到兴化的刘韵琴由母亲许氏作主,嫁给明“状元宰相”李春芳十一世孙李宜璋为妻,并随丈夫跟从任湖南华容县知县的公公李光俑赴华容生活。其间,刘韵琴认识了与自己命运相似的浙江绍兴人秋瑾,并结为干姐妺。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韵琴因不满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来到上海神州女校任国文教师。光绪三十三年(1907),鉴湖女侠秋瑾被清廷杀害,刘韵琴深感悲愤,不顾危险在报纸上发表了《吊秋瑾》的七律诗:“剑芒三尺逼人寒,莫作寻常粉黛看。肝胆烛天尘世黯,头颅掷地梦魂安。女权未许庸奴占,种界空嗟异类团。恨煞东瀛初返棹,秋风秋雨送罗兰。”诗中,刘韵琴把秋瑾推崇为法国女政治家罗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韵琴从上海赴南洋,旅居马六甲城,任该城华侨小学校长。1911年秋,身在海外的刘韵琴得悉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返回祖国。翌年,刘韵琴步秋瑾后尘赴日本留学,就读东京中央大学。她在《涤秽》一文中表达了留日的目的:“吾尝至日本,观其政治风俗及五十年维新史”,即研究“明治维新”对日本富国强兵的作用,以便为中华复兴作借鉴。留日期间,与革命志士黄兴、宋教仁、谭延闿、邵飘萍等人结为好友,常在一起探讨反帝反袁大计。

民国四年(1915)春,袁世凯命驻日公使陆宗舆解散“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并勒令留学生回国,发交亲属看管。刘韵琴被迫返回国后,被上海《中华新报》馆聘用,成为我国最早的女新闻记者。不久,袁世凯正式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刘韵琴义愤填膺,在报刊上连续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袁世凯的新闻特写及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如纪实篇《湘民苦》中,记述了耳闻目睹国民之痛苦,并发出了“呜呼!逞一人之帝欲,致民生于涂炭,战祸漫漫,仁者同吊”的怒吼。1916年1月14日,她通过《敬告各省将军》发出呼吁:“同心同德,集群矢于公敌”,“声讨独夫之罪”。刘韵琴“如长枪,似匕首”的诗文,对全国反帝反袁斗争浪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受到了时人的称赞与欢迎。

民国五年(1916)8月,《韵琴杂著》由上海泰东阁书局出版面世,封面书名由曾被孙中山任命为湘军总司令的谭延闿题写。此外,通晓日文、英文的她还与扬州著名小说家毕绮虹合译美国小说《纽约的夫人》,宣传妇女解放的先进思想。刘韵琴不但能创作优美的古体诗词,而且最早坚持用白话文进行散文、小说、新闻通讯写作以及外国文学翻译,因而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位女作家”。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届半百的刘韵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兴化,居住在城内东大街元老府3号门内。刘韵琴在家中创办了私立女子学校,以实践自己“开启民智,救国救民的宏愿”。1945年8月13日,63岁的刘韵琴走完了她辉煌的人生奋斗之路,死后葬于兴化城东北李府舍。

刘韵琴存世作品有《大公子》、《痴人梦》、《黄祸》、《商人忿》、《行路难》、《望帝魂》、《烛奸》、《奇臭》及《韵琴杂著》、《韵琴诗词》等。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