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倾情剧坛刘文卿

倾情剧坛刘文卿

作者:赵德明 出版日期:2013.06.02 点击数:0

【作者】 赵德明

【报纸名称】:今晚报

【出版日期】2013.06.02

【版次】第09版: 今晚副刊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导演刘文卿(右一)与演员研究剧情

刘文卿是20世纪30年代,从解放区走出来的优秀话剧演员和导演,后来进入天津,专门从事评剧编导及剧团领导工作,对天津评剧发展贡献很大。

刘文卿同志1922年生于河北省行唐县。1938年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所属的抗敌剧社,担任演员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话剧《林中口哨》中扮演一个普通角色,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后来在一出反映后进战士转变的话剧《李国瑞》中扮演主角李国瑞获得成功,并荣获军区文艺会演优秀演员奖。

1946年,他调到边区群众剧社,担任演员队长兼导演,1949年进入天津后,群众剧社改为群众剧团,他任团长。在此期间,他曾导演过《王秀鸾》、《刘胡兰》等现代题材的歌剧。《刘胡兰》一剧,是最早介绍到天津的解放区戏剧作品之一,它对当时天津戏剧舞台的改革,带动戏曲剧团排演新戏,起到了示范作用。之后,他还在天津首演的苏联话剧《美国之音》中扮演主角季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他与戏剧家何迟合作导演并由他主演话剧《前夜》,获得了三等奖。

1953年,刘文卿调到天津市评剧团,至1958年建立天津评剧院,他一直担任团长、院长兼做编导工作。这期间,由他执导和参与导演的有近三十个不同题材的剧目。其中有反映新社会男女平等的现代剧《妇女代表》、反映天津工人斗争史的现代剧《海河儿女》、宣传模范售货员事迹的《张士珍》、描写志愿军战士婚姻的《姐俩儿》以及神话剧《画皮》、《牛郎织女》,古典传统剧《包公三勘蝴蝶梦》、《幸福歌》、《祥林嫂》、《她又回来了》、《闺女大了》等,受到戏剧界同行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

刘文卿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舞台实践经验,谙熟话剧导演艺术。他接触戏曲后,潜心钻研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评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刘文卿不仅在戏曲导演工作上多所建树,作为剧院主管艺术生产的负责人,多年来,他对剧本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热情帮助剧作者,对新作品肯于扶持。他热心提倡和鼓励现代题材的作品,对创立天津评剧品牌形象,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