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商面临新挑战 ———访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
【作者】 曾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5.27
【版次】第T18版(2008首届新粤商大会特刊)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本报记者 曾颂
在“新粤商”大军中,作为新粤商潮汕本土的杰出代表———汕头澄海人、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非常质朴,他恋乡守土,把企业的根盘聚在澄海区的莲下小镇,却早早走出国门以自主品牌打入世界市场;他善用资本,却坦言“不关心股价”,专注主业而从不涉足股票投资;他在旁人大赚“快钱”时安守一隅,却总能“笑到最后”;他文化不高,却珍视文化,投资多部弘扬传统文化的影视剧……
近日,在汕头的宜华总部,这位不事张扬、不善辞令的企业家慢慢向本报道出他的“商道”———言辞平淡的刘绍喜,其实深得传统的精髓!
常念“规范”
“钻政策空子”、“唯利是图”、“剥削工人”……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广东商人,常常面临这样的指摘。而典型的潮汕商人刘绍喜,却敢称“20多年从没打过擦边球”。
“潮汕人有个特点就是讲诚信守法,做事规范。企业要凭自己的头脑和力量来做,走捷径的结果常常就是翻船。”刘绍喜说。
但诚信守法并非人人能做到。据笔者网搜,90年代以来,潮汕地区一度盛行“倒卖发票”、“制售假烟”、“生产盗版光盘”之风,许多老板受不了“快钱”的诱惑纷纷投身。但此时的刘绍喜,正四处奔走于南美洲苏里南、东南亚缅甸、老挝、印尼和非洲多个国家,为木业建立木材供应链;同时,他开始筹划涉足本土沉寂的地产业--数年后,国家严控采伐的措施出台,地产迎来长期牛市,这些在当时不为人所理解的决定被证明是非常英明的远见。
宜华人都说,刘绍喜嘴里频率最高的词是“规范”。
他在经营上守法,在行业里积极参与标准的制订,在对内管理上也设立严格的规定———亲戚朋友想进宜华工作,绝无“走后门”的可能。正是这种规范意识,使企业一直行进在正轨。
有学者认为,新粤商的“规范意识”可以从广东民俗中的禁忌和礼数中找到根源———潮汕地区民俗丰富多彩,敬天地、畏鬼神,人际交往规矩繁复,喝一泡功夫茶的礼数常让外来人摸不着头脑,这些礼数进入商界,就成了对商业规范、法制、道德的尊重。在市场经济新气象里敢打敢拼,在诱惑面前又能克制欲望、恪守规范,这平衡的艺术或许是刘绍喜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重要原因。
“熬”出来的品牌
刘绍喜从创业初期就立下开创自主品牌的决心。
“一个企业没有品牌,你还做什么?”在遍地贴牌生产的中国家具业,刘绍喜独树一帜,他一手创立的“宜华”在海外市场鼎鼎有名。
“早年也贴过人家的牌,那是没有办法。我一开始就想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品牌,宁可发展慢一点。”刘绍喜说。代工费好赚,却容易把人“养懒”,在大量代工老板面临劳动力成本高企、订单流失之困时,宜华正忙着新一轮的扩张来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
1987年,刘绍喜靠800元借款搭起一个简易的家具厂,90年代初期,开始做OEM代工生产满港台家具,由于产品不能打自己的牌子,他就把本厂家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写在小纸条上,打进产品包装里。凭借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刘绍喜逐步赢得海外市场的认知乃至认同。
1992年,刘绍喜创立“宜华”品牌,为了打开市场,他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一年后满意才付款。
“当时人家到处做广告,我没这个钱,但我对自己有信心。”刘绍喜说。在勒紧裤带的坚守中,客户纷纷找上门来。
在代工时期,刘绍喜并未埋头挣“快钱”,而是组织大量科技人员,在台湾工程师的指导下不断消化技术、改进工艺,为将来创立自主品牌打好基础。
此时,本土的传统文化再次发挥威力:传统的潮绣、玉器、木雕等产品大都从外地进口原料,全靠工艺质量打出名气。由于继承了传统对工艺的严苛要求,刘绍喜的产品在欧美高端市场颇受欢迎。
此外,同样出于对品质的要求,宜华木业的大部分原材料从海外进口。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出口方面的损失与进口方面的获益对冲,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损失———这恐怕是刘绍喜当年出海找木材时未曾想到的。
专注实业,慎对资本
刘绍喜递给记者的名片,质地就是极为精致的薄木皮。
从“宜华帝国”的构成来看,最大的两块是上市的木业和地产,其总资产分别为41亿元和11亿元(根据2007年年报)。做木头起家的刘绍喜一直以木业为核心,以地产为补充,对资本市场极为谨慎。
从年报看,宜华木业和宜华地产均不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宜华地产持有的“少量长期股权投资”不到资产总量的0.13%———如此专注主业,在上市公司中实属少见。
对此,刘绍喜说:“企业要做大、做深。这两年中国股市很好,但做股票风险很大,不像企业经营你还能够把握。我拿投资者的钱去炒股,输了怎么交待?”
但在筹资上,刘绍喜非常积极主动。民企上市还在寒冬之际,他就进行了数年的苦心准备,对政策走向反复进行推演,并于2004年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起“宜华木业”的牌子,数年后,“宜华地产”亦借壳上市。“走国际化道路就一定要上市,在资本市场名气好了,融资也容易。你光靠银行就很麻烦,宏观调控时紧时松,不如把利润和利息省下来来回报股东。”
在主业之外,宜华集团另有规模较小的投资、文化两块,这是刘绍喜的“试验田”。
投资板块广泛参与污水处理、茶叶贸易、医药、玩具等行业,包括直接投资、BOT等多种形式。“木业周期短,地产周期中等,我们用投资覆盖了长周期。当然,我们有专业团队来负责这些项目。目前很多项目带有公益性,盈利并不重要。”
此外,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宜华还参与了多部影视剧目的拍摄。“文化投资不考虑盈利,主要是为地方作贡献。”刘绍喜说。
本土的实干传统、受港澳影响的资本观念,在这名“新粤商”的身上水乳交融。
■人物档案
刘绍喜,1963年生于中国广东汕头,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绍喜自幼家贫,1987年以借款800元创办槐东家具厂,1995年组建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宜华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以木业和房地产开发为龙头,集投资、文化等多元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民营企业,总资产80多亿元,员工5000多人,属下拥有国内企业和境外办事机构20多家,控股二家上市公司:宜华木业(600978)和宜华地产(000150)。
刘绍喜现任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会长、广东省青联副主席、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先后当选为广东省九次党代会代表、广东省九届政协委员、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汕头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澄海区人大代表等。荣获“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全国乡镇企业家” 、“广东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殊荣, 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07年荣获 “南粤慈善之星”、“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
寄语新粤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粤商要通过区域和行业间的合作、信息共享,通过联手、帮扶来打破壁垒,变得更强大更有凝聚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引导。———刘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