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喧声渐远的盛日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7.21
【版次】第04版(周末广场)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过了“五月五”端午节,又没到“七月七”七夕节,这中间的农历六月初六便来临了。壬辰年的“六月六”,逢在阳历7月24日,已迫在近日。这在往昔岁时,也算是个盛大的节日口儿了。且不说“六六大顺”的吉祥数字招人喜欢,就是有关的物候农谚,至今仍挂在人们的嘴边。看评剧《花为媒》,新凤霞和赵丽蓉所扮演的角色有段“报花名”的对唱,其中说到“春季里”,竟语不择词地唱起“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剧中人慌乱应对中,把夏日里的谣谚安错了季节。因为耳熟能详,所以张口就来。
可别轻觑小看了这个“六月六”,它源于喧声鼎沸的汉族传统习俗,历史上曾被冠以“姑姑节”、“天贶节”、“洗晒节”和“虫王节”等美称,成为暑热里最重要的节庆时日。至今,仍为瑶族、布依族等隆重度过。说起“六月六,看谷秀”,江南的许多地方,还在这天庆贺一番“禾苗节”,反映出自古以来对稻谷植物的崇拜。
然而在华北一带,许多地方欢度“六月六”时却充溢着人文精神色彩。这与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重耳的两个近臣衍生的故事有关。一个是封为宰相的狐偃,一个是屡立战功的赵衰,世间曾以“狐赵”并称。《左传·文公八年》记载:“狐赵之勋,不可废也”。别看晋国上下对他们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给他拜寿送礼。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很看不惯,也来直言相劝,却遭到了当众责骂,不久便气愤而死。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行前留下话来:要在六月初六返家过生日。女婿闻听此讯,决定大闹寿筵,趁机杀狐偃,报父仇。谁料此计告之妻子后,于初五夜,狐家女儿急返娘家告之生母。次日返家的岳父,就是寿筵上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我的女儿救父危,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合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和女婿团聚一番。继而传播出去,老百姓也争相仿效,都在六月六这天接回闺女,好好招待一日再送回去,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后世称为“姑姑节”。
至于将“六月六”称为“天贶节”,人为的痕记就过于明显了。在宋代颇流行于全国各地,始于北宋真宗赵恒时期,“天贶”就是“天赐”的意思。他耻于澶渊之盟,想借得上天封禅泰山诸地,镇服四方。于是让人伪托梦见神明,将降天书于世。宋真宗便以降他天书的六月初六日,定为“天贶节”,并在泰山的岱庙修建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到了这天,京师之地要断屠一日,而且皇帝要率百官行香上清宫。不过,宋代以后,这“天贶节”的意味已逐渐淡漠了。
人们传说:“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借着年中夏日的骄阳,对诸物进行把干和消毒,免出虫蠹。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载,明代内府皇史晟也在这天晒列圣录、御制文集诸大函。而各地,常见“晾经法会”,将藏经楼里的卷册曝光示人。“六月六”这天,还是“洗象日”。1200多年前,忽必烈建元大都城后,属地暹罗、安南等域都携重礼贺朝,其中不乏象群,于是常在城池附近的积水潭洗浴游戏,引来百姓争相围观。清乾隆年间,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外来的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儿一带,至今还留有“象来街”和“象房胡同”等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六初伏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
“六月六”的食俗是吃素餐,如炒韭菜、焖茄子、烙煎饼等,取其清淡之意,有助夏季养生。别看,现代的“六月六”喧声渐远,当年的前人们还真把这日子当回事儿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