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节气景象:春雨惊春清谷天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2.25
【版次】第04版(周末广场)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节气并不等于节日。虽然它们在全年生活当中都算个节点,但节日是用来庆祝和纪念的,而节气则是用来标识和照做的。当然也有赶巧到一块儿的,如岁首里的清明;也有被形容成的,如岁尾里的冬至,说是“冬至大如年”。可实际上,它们早先就是个节气。
节气就是指一年四季中各个时节和气候状况的,成为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一种补充立法。显然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远溯春秋时代,就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的说法,以后又不断地完善,在《准南子·天文训》成文的时候,就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它订立于历法。
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又有两个段点: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民间早就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编成谣谚传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于节气的分布,也有唱词:“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的确,农历壬辰年春季里的六个节气正是如此分布的。农历正月十三的立春,时值阳历2月4日;正月十九的雨水,时值阳历2月19日;二月十三的惊蛰,为阳历3月5日;二月廿八的春分,为阳历3月20日。至于三月十四的惊蛰和三月三十的谷雨,都要推到阳历4月的上中旬去了。
尤其招人喜欢的是这些气候节点的命名,反映出我们前人的聪明睿智。这些命名里,有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反映降水现象的,也有反映作物成长和收成情况的。像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特别是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标示着春天的回归。这六个春季里的节气给人总体印象便是: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分开来说,得先说“立春”。它与其他三季的开端,合称为“四立”,表示一个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逗留在上一个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是隆冬。民间俗谚称“春打六九头”,可见仍在数九寒天的时刻。“打春以后别欢喜,还有几十个冷天气”,就是讲这个道理。再说接踵而至的“雨水”,表示新年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老百姓总结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接着便是“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的冬眠动物。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下面是“春分”,它与“秋分”合称为“二分”,都有平分的意思,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此刻冬麦返青,偏南地区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俗谚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往后半个月,“清明”到了。“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说明天气逐渐晴朗,大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萌生。直到暮春时节的“谷雨”,这个“谷”不是“山谷”的“谷”,而是“谷类”的“谷”。俗谚称:“雨生百谷”。雨水增多起来,大大有利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昔时,乡野之士趁季节变换总结归纳出的民间谚语,已成为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著有《天气谚语的运用》专文,他与人合著的《物候学》很重视对民谚俗语等活材料的撷取与剖析。
“春雨惊春清谷天”的岁首节气景象里,由远及近,将一派春色和大好春光推到了人们面前。风轻了,雨润了,天蓝了,花绽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秀美景色,“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姣好容颜,都给人带来欣喜和振奋,鼓励着人们万众一心,放歌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