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战士刘绍安:坚守战场“生死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4.11
【版次】第三版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抗美援朝老战士刘绍安:坚守战场“生死约” 照顾战友全家50多年
新华社济南专电(记者王汝堂)“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当年两名中国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这个约定,一直被其中一名活下来的战士坚守,至今已有50多年时间。这位坚守“生死之约”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名叫刘绍安,山东新泰人。近日,刘绍安迎来了85岁寿诞,山东省新泰市的干部专程到江苏参加了老人的寿宴,向老人致以家乡人民崇高的敬意。
1951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送别烈士时,刘绍安紧紧捂住自己的上衣口袋:那里面,有一只小小的弹壳,弹壳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张志久的家乡地址。当时,两人各自写下家乡地址,怕雨淋水浸,就藏在两只弹壳里,互相收藏。现在,刘绍安觉得小小的纸条有千钧之重。
此后,刘绍安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泰兴县政府为张志久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这个“秘密”才为人所知。
1963年转业时,刘绍安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升职和回老家工作的机会。他跪在地上,向母亲说明了他和战友的“生死之约”,然后与母亲洒泪而别,来到了江苏泰兴。
当时,张家的境况十分窘迫:张父长年在外奔波,张母在家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一家四口人栖居在两间破芦苇棚里。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心爱的部队纪念手表和大头鞋,为张家翻建了3间平房。他每月领了工资,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张家距离刘绍安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放弃了住单位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
上世纪60年代,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时逢寒冬腊月,刘绍安一直寻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了一些酱黄瓜,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张母临终前,刘绍安日夜守护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妹生活、学习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
刘绍安在服役期间多次负伤,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后,他不改英雄本色,经常热心帮助当地的困难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