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溪乡刘绍书父子独资建平政石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1.23
【版次】第06版:庐陵风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罗振国、刘金泉
永丰恩江大桥由北面的济川桥和南面的平政桥连接而成,该桥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经历了浮桥、木板桥、石墩梁木桥、石拱桥四个阶段,先后遭水、火、兵毁10余次,近600年后,终于建成了石拱结构的恩江大桥,桥长355.75米,北段桥面净宽5.3米,南段桥面净宽4.5米,桥高9.5米,跨径10至13米不等。全桥为石头基座条石拱结构,目前为江西长度第二的石拱桥。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今恩江大桥江面,中间有洲,将恩江一分为二:北叫济川河,南叫小江。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县人王辉捐田400亩,首次在济川河上造舟为浮桥。后几经兴毁,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县令邓秉垣改建石桥,然建桥资金奇缺,时有智元和尚,云游至县,闻此,便自断一臂,并托断臂募化3个月,汇积千金,桥建成后,智元悄然离县。县人念智元功德,建“宏济庵”于桥头,并塑智元像于庵中,以志不忘。后智元得知,返县毁像而去。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县令吴期召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桥,名称平政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为患,济川、小江合流。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县人将平政木桥延伸30多米,与济川桥相接。
永丰县上溪乡双岭村商人刘绍书父子常年在外闯荡,主要是把上溪乡和本县的特产——茶油销往外地。在运输茶油途经恩江河时,看到原来的平政木桥已破烂不堪,两岸老百姓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暗下决心要建一座石拱桥。清咸丰三年(1853年)刘绍书父子倾其所有资金,改平政木桥为石桥,历经八载,终于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将平政石桥建成,且与济川石桥相接,恩江大桥始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自1956年始对恩江大桥先后修复4次,改桥面两侧条石栏杆为钢筋水泥栏杆,杆上置钢筋水泥灯柱,桥面铺设水泥,桥头两侧各建桥头堡一个。由于洪水的冲刷,车流量大增,目前,恩江大桥又不堪重负。县政府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再一次进行大维修,有望在2011年完成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