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软实力提升竞争力-— 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11.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杨 倩 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家庄成长为一个拥有23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据您的观察,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刘绍本:在经济文化互动,文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的今天,石家庄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可谓明智之举。今后,可以通过对历史古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民间传统技艺开发,使文化产业产生增值效应。同时,依托众多文物古迹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系统规划,把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乡村民间文化和新都市旅游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成为一个整体联动产业。 记者:日前,石家庄市正在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这对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有何重大意义? 刘绍本:石家庄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宜居宜看城市,必须要有高素养的市民。 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不仅仅看其有没有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城市市民的修养、市民的追求、市民的文明素质。 市民的文明素质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建设文化强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硬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提高市民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市民素质提升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很难想象,一个文化素养很低的群体如何在拼搏中取胜。 石家庄是一个在村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城中村村民的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了市民。与此相协调,其生活习惯、文明素养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和提升。这才符合社会、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省会城市石家庄来讲,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刘绍本:石家庄应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发掘文化优势。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弘扬革命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培育和弘扬民间艺术精品。 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扩大文化内需,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 此外,还应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雅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城市的人文生态、人文资源、价值观与行为方式,通过文化的导向力来优化并涵养城市生活方式,弘扬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