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神童作家刘绍棠 高一写的小说入选高二语文课本

神童作家刘绍棠 高一写的小说入选高二语文课本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4.0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姑苏晚报

【出版日期】2011.04.04

【版次】第A31版 (非常揭秘)

【入库时间】20110620

【全文】

刘绍棠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被誉为“大运河之子”,他1936年2月29日诞生在通州,今年是他诞辰75周年。刘绍棠13岁就以“神童作家”的美名登上文坛,备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关爱。不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蒙受了20余年的冤屈与磨难。新时期的到来,刘绍棠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写出数百万字的乡土小说。刘绍棠一生都生活在北京,北京见证了他大起大落传奇般的悲喜人生。

大运河畔的童年诗画生活

刘绍棠出生在大运河畔儒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 2月29日是每四年才有一次的日子,几十年后一位外国友人对他说:“你80岁才过20个生日,你将永远年轻! ”儒林村在通州城东南,大运河东岸的沙滩上,形成于清朝初年。村名“儒林”,并不是因为村中出过儒学大师或著名学者,恰恰相反,贫困的小村几百年也没出过一个有学问的人,村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女中能出几个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啊。

刘绍棠从小就出奇的聪明,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历史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还能生动地讲述给小伙伴听。 1942年春节过后,还不满6岁的刘绍棠就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小学的校舍是关帝庙中的后殿,4个年级同在一间殿内上课,每次考试他几乎都是第一名。听课之余,他还大量看课外书,被称为“书迷”。

当时村里有一个小饭铺,开得很红火,却一直没有名字。一天,饭铺女老板请了外村两个教书先生给饭铺起名。两人酒足饭饱后抓耳挠腮仍想不出好名字。这时在门口玩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 ”两个先生和店中人都极为惊讶。后来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还请人写了匾额。这一年春节,刘绍棠又为店铺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这一年刘绍棠不满7岁。几十年过去了,刘绍棠儿时编写的这副对联,仍作为村史中的佳话,被传诵着。

10岁时刘绍棠离开了儒林村,到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第一次作文,他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写出了长篇《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小学生刘绍棠显现出少见的文学才能。

在北京二中上初中时就小有名气,初中还没毕业,他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做编辑

刘绍棠从通州县立模范小学毕业,那是1948年的夏天,他参加了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在解放前的最后一次招生考试。第二中学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其前身可上溯至顺治十年(1653年)设立的清廷宗学,雍正二年(1724年)改称京师八旗左翼宗学,辛亥革命后定名京师公立第二中学。第二中学原在史家胡同,国民政府南迁后,迁往内务部街的原内务部内办学。

那一年初一只收3个班,报名人数却超过5000人。刘绍棠以国语、算术、常识三门全满分,总分300分的成绩名列榜首。按惯例校长和教导主任接见了这个头名状元,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提出希望住校,于是他被收为住校生。二中优秀的师资、高质量的教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使刘绍棠如鱼得水。他的学业突飞猛进,文学才能也突出地显现出来。

为了自筹生活费和补贴家用,学习之余,刘绍棠勤工俭学,经同学介绍做起了报童。报童是很艰辛的,每天早晨不到4点就要起床,从学校赶往灯市口大街东口,在建国东堂影院门前排队领报。然后迅速跑遍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演乐胡同、内务部街、史家胡同、干面胡同、外交部街等东四、东单一带的大小胡同,将报纸送往订户或卖出。早7点前赶回学校上早自习。报童生涯使刘绍棠对北平东城极为熟悉,也让他更多地接触到旧京人民的生活。

刘绍棠是在二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也迎来了自己文学生涯的开始。 1949年10月的一份《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刘绍棠反映本校学生生活的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接着他一发而不可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短篇小说。

1951年春,小有名气的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做编辑。

河北作协在半年后又将他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他高一发表的小说 《青枝绿叶》被叶圣陶先生编入了高二的语文课本

刘绍棠毕竟年龄太小,在河北作协工作了半年多,作协将他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

1951年9月,刘绍棠踏入向往已久的潞河中学。他以普通中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踏实学习,品学兼优。他还热心社会工作,先后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日报社长等,高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文学才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展现,连续发表了《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为他赢得了全国性声誉。他高一发表的小说《青枝绿叶》被叶圣陶先生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刘绍棠的文学才能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1953年2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约他谈话,他们之间建立了长达几十年的特殊友谊。

在潞河中学,刘绍棠还收获了爱情。他认识了刚刚回国的侨胞曾彩美,两人一见钟情并相守终生。

他考入北京大学学习了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

1954年9月,18岁的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儒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进了中华最高学府,全村的父老乡亲为他骄傲。当时大学的院系调整已经完成,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北京大学搬入了西郊的燕大校园。未名湖的湖光塔影,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老教授们的渊博学识都让他着迷。但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大学的系统学习与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他更渴望投入火热的生活,去写他熟悉的乡亲们。经过冷静思考,他写了退学申请。

当时任北大副教务长兼中文系主任的杨晦教授,两次把刘绍棠约到自己在燕东园的家中,劝他不要退学。但刘绍棠去意已定,他在北大学习了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

退学后,刘绍棠专心写作,很快出版了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 1956年春,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20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

但是,1957年风云突变。3月份,刘绍棠出席了北京文联组织的“王蒙小说讨论会”。他全面肯定了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并与挚友从维熙合写文章赞扬这篇小说。后来刘绍棠又参加几次座谈会,对当时的文艺工作发表了一些意见。不料,反右开始后,刘绍棠被划为“右派”,组织了一系列对他的批判。1958年2月被开除出党。

重回大运河畔的儒林村,在乡亲们保护下,他躲过了“文革”一劫

1958年10月,刘绍棠被编入北京市“右派劳改大队”,送往京郊劳动。他先后在门头沟永定河畔挖沙石,在京东百子湾火车站修铁路,在西直门木柴厂卸木料,在大兴高米店和通州永乐店修水利。直至1961年11月,刘绍棠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因为他原本就是专业作家,无公职,不拿薪金,摘帽之后仍无公职、无薪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重新发表作品也很困难。胡耀邦几次亲自为他联系工作,都没有解决。刘绍棠决定再次回到大运河畔的故乡。

刘绍棠回到儒林村,先是住在他的表姐唐敬茹家。表姐为他腾出了西厢房居住,并在饮食、穿衣等方面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表姐家的房屋受到影响,需要翻修,刘绍棠不得不搬到村外的一间小屋。这间小屋是在一道蓬蒿丛生的沙岗上,不仅极为破旧,而且因屋中曾吊死过人而被称为“鬼屋”。刘绍棠不信邪,不怕鬼,略经修补打扫后搬了进去。这间“鬼屋”更为安静,刘绍棠在这里将过去珍藏的许多文学名著又认真重读。

刘绍棠重回故乡的决定,在“文革”十年动乱中显得越发正确。儒林村的乡亲们憨厚朴实,在“文革”中也没有打斗分派。他们始终为村里出了刘绍棠这样的文化人而骄傲,从不认为他是右派、反革命。正是在乡亲们的保护下,他躲过了“文革”中的一切灾难。儒林村的生活也为他积累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乡亲们中的许多人,是他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在极为困难的政治环境下,刘绍棠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先后完成了《地火》等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稿。

1979年,打倒“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被彻底平反,重又回到北京。当然,他不会忘记他的故乡,他仍常回儒林村居住。一个作家在一个小村庄先后住了三十多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西城光明胡同中的刘绍棠故居

在刘绍棠被打成“右派”时,还有一条罪行是“刘绍棠年纪轻轻就在北京城里买下了房子,贪图安逸享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这要从刘绍棠结婚说起。

上高中时刘绍棠就与同学曾彩美一见钟情,很快发展为恋人关系。上世纪50年代人们结婚较早,从北京大学退学后,在家人的催促下,1955年8月刘绍棠与曾彩美结婚。当时刘绍棠的父亲在前门鲜鱼口玄帝庙胡同租了三间小房,全家九口人都住在那里,再加上新婚的刘绍棠夫妇,实在是挤不下。刘绍棠曾向团中央、中国作协等申请住房,一时也难以解决,朋友们劝他买房。当时不少作家如丁玲、老舍、艾青、周立波、赵树理、李季等都在北京城里买了房,房价也很便宜,买房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为了解决燃眉之需,在朋友们的介绍下,1957年夏刘绍棠在西城光明胡同买了房。

刘绍棠买的光明胡同45号,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合院,没有北房,南房三间算是正房。中间明间是客厅,东间是卧室,西间是书房。书房很小,只有十多平米,刘绍棠称其“蝈笼斋”。院中还有东西厢房、厨房、堆房等,还有5棵枣树和5棵槐树。

刘绍棠买下房后并没有在这里“享乐”多久,半年后他就四处劳改,后又回乡十多年,在这里居住的是他的父母、妻儿。直到1979年他平反后才重回光明胡同,在这里他又一次焕发青春,进入新的创作高潮,几年时间完成了数十部长篇与中篇小说,成为新时期最高产的作家之一。

刘绍棠为了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不顾一切地拼命写作,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1988年8月初他突发中风住进了宣武医院,经过专家们的紧张抢救和精心治疗,刘绍棠的命保住了,却造成了左体偏瘫。

伤病并没有让刘绍棠停下脚步,他仍奋力写作,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拼搏,为培养青年作家呕心沥血……

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刘绍棠的墓地在儒林村南的大运河畔。大运河的涛声伴他长眠,他田园牧歌式的优美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

据《北京青年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