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玉的坚守立起了贫困学生的“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4.27
【版次】第A37版(城事)
【入库时间】20130530
【全文】
杨凤华都市时报记者 杨海冬
“读完刘绍玉老师的稿件,我感受最深的是她的‘坚守’,刘老师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解决了孩子们的生活问题。而从小在劳动中长大,懂得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孩子,我相信更能成大器。”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杨凤华这样评价刘绍玉老师,以及她所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工作。
职业教育的先行者
刘绍玉老师的工作,如果退回30年前,并不足为奇。那时,学校有农场、工厂,学校也要学工、学农。但现在学校的工厂、农场都消失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思想也发生改变,对如何成才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如今的孩子,从小受到的引导便是今后要当政治家、科学家,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最终,又有几人能成为科学家、政治家呢?现实社会中更多的孩子最终也都会成为普通劳动者。
目前,我国的人才供给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二是企业招工难。在“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连理工科学生都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职业教育更是长期以来的短板。
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对人才的理解也要更宽泛一些。不是只有当了科学家才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知识、有文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人才。
而永靖中心学校的孩子,从小就跟着老师上劳动课。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他们能理解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劳动才能实现。能不能成才,与是否勤劳、努力有很重要的关系。我想,这要比只会读书的孩子好得多,以后的人才也会在这样的人当中产生。
刘绍玉不等不靠不要
刘绍玉所做的工作,对昆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在社会浮躁的背景下,她不为所动,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培养了学生勤奋、劳动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永靖中心学校所做的工作也是“劳动光荣”的榜样,学生们在学校种菜、养猪,不仅学到一技之长,更能理解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他们真正领悟到了“勤劳、奋进”的真谛。
有的地方扶贫是给贫困户送东西,虽然扶了经济上的“贫”,却形成了等、靠、要的风气,不会主动想着自己怎么去脱贫。这样的扶贫,并没有扶起对方的“志”来,因此10余年来一直贫困。而刘绍玉老师坚守山区学校多年,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勤奋努力和劳动神圣的信念,也把贫困学生的“志”扶起来了。
这些都在启迪我们对当今的办学模式进行思考。刘老师所开展的工作,应该好好总结,值得在全市推广。比如城市学校,可以让学生做些手工等。但对刘绍玉工作的学习,不能照猫画虎,要学习其精神,不能生搬硬套。
都市时报对《陆良八老》和刘绍玉老师的报道,都写得很真实,摆脱了对先进人物高大全式的报道。刘绍玉老师的这些事迹,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如今发现还有人在坚守,令我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