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玉绝不让山区娃输在起跑线上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01
【版次】第A06版: 我有中国梦
【入库时间】20130610
【全文】
刘绍玉和孩子们一起种菜
永靖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天天有肉吃
多年前,没有人来上学,她就挨家挨户去喊……
“把你家娃儿送来读书吧”……
“读书有啥用,还不是要嫁人”……
“要嫁人也要有文化啊”……
……
动员家长们同意娃儿来读书,一直是山区教师刘绍玉的梦想。经过努力,第一个梦想实现了,孩子都被送来读书了,可如何留住孩子们、让他们从吃饱到吃好呢?第二个梦想非常真实地紧跟着就出现在了刘绍玉眼前……
就是这样一位稍带倔强的女性,带着师生走上了勤工俭学、养猪种菜、自给自足之路,并实现了让孩子们甩着手就能来读免费书的梦想,她还在山区办起了幼儿园,每周学校杀一头猪,孩子们顿顿有肉吃。如今的刘绍玉又多了一个梦想——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让山区孩子能享受和先进地区同样的优质教育,绝不让山区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我有一个梦……让山区家长都送孩子来读书
20年前,永靖中心学校,一个“巴掌大”的院子和一幢平房,校长、教师仿佛流水的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二十多岁的刘绍玉,那时已经是永靖中心学校的一名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观察,1995年,西山区教育局把校长的重任交到了她的肩上。
由于地处山区,学校条件简陋,教室破破烂烂,孩子们的课桌都是凹凸不平,在上面写字一个不留神本子就会被笔头戳出洞。晴天还好,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寒冬腊月北风吹,冻得师生们直打哆嗦……
但刘绍玉坚信,校舍再破,书还是要读的。但最让她心痛的,并不是校舍的简陋,而是很多山区里的父母,并不愿意让孩子读书,有啥好读的,放牛去、割草去。有一次她走了十多里的山路去喊娃娃来读书,父母死活不让上的原因,竟是全家人共用一床被子,家长怕孩子去读书带走被子,家里就没有被子盖了。一时间,山区家长读书没用的观念以及学校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像两座大山一样压着刘绍玉,加之和丈夫分居两地、孩子又小,这让刘绍玉在个人去向问题上,陷入两难选择。
我有一个梦……不能再让孩子们受奔波的苦
就在刘绍玉陷入两难境地时,当时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她要让山区孩子读上书的逐梦步伐。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早上,一名低年级的学生,迟迟不见到校,她的心悬了起来:孩子不会出什么事了吧?顾不得多想,她便沿着山路去找,当在风雨中找到瑟瑟发抖的学生时,看着孩子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伤时,“我的心都碎了”。
泪水、雨水混在一起顺着脸颊流淌,刘绍玉心中只有一个念想:“不能让学生再受这奔波之苦了”,她毅然决定留下来。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刘绍玉心中坚定地踏上另外圆梦的征程,不畏难、不退缩,并勇敢地挑起了校长这份重任。
一路走来,刘绍玉干过开学当天把校门关了的事,160个学生只有两个老师,叫她怎么开学,向上级部门要老师、要待遇,一句话,师资力量是保证学生学好的前提,一定要设法留得住优秀老师。
18年来,她和老师们风风雨雨,苦苦探寻山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新路子。
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刘绍玉说,如今和当年不同了,今天的山区孩子们,就连漱口杯、毛巾等日用品都不用带,甩着手就可以来上学了。
我有一个梦……让孩子甩手来上学,吃住全免费
永靖中心学校是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小学,承担着3个居民委员会所辖34个自然村小组的初级文化教育任务,也是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最边远贫困的一所省定点寄宿制中心学校,因生源居住地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最远的学生上学来回得走二十多公里的路程。
校舍要改造,孩子要吃饱,该怎么办?贫困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坐、等,不能靠别人来“输血”,得学会自己“造血”。为了探寻山区基础教育改革新路子,她们走上了勤工俭学之路。学校班子一致认为,能让孩子从小就走入田园,增长劳动技能,从小就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就这样学校养起了猪,种起了菜,低年级的除草,高年级的挖地。对于学校而言,能通过种养殖业,筹措一定的资金,用于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有效地缓解办学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是一举几得的大好事。
该校所走的勤工俭学之路,让山区贫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吃得饱、睡得好、学得好,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在寄宿制、勤工俭学管理方面,不仅在全区小有名气,而且也成为省、市示范学校。如今,学校占地面积9333平方米,校舍面积5772平方米,其中,建有4个大棚共计6.9亩。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25名教职工,361名学生,生均占地25.7平方米。
去年,永靖中心学校勤工俭学年毛收入有12万余元;其中出栏生猪45头(以每头2000元计算),折合人民币90000.00元,学校每周杀一头肥猪,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吃上肉,以至于不少学生周末、放假都不愿回家,说学校伙食比家里好;种了瓜、西红柿、莲花白、白菜、萝卜、青菜、茄子等蔬菜二十多吨,创收3万多元。通过多年的努力,永靖中心学校的学生实现了吃、住全免费,就连毛巾、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都是学校免费提供,平均每个学生每月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多增加50元。
在刘绍玉的心里,让学生吃饱吃好学好仅仅是个开始,让山区孩子能享受和先进地区同样的优质教育,是她的又一梦想。
记者印象
用母亲的心去体会学生需求
走进永靖中心学校,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孩子们不再像往届学生那样,一顿可以吃下4碗饭,孩子们已经从吃饱进入到吃好的阶段,每顿都有肉,每天吃些啥,孩子们从食堂门口的小黑板上就可一目了然。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孩子们去食堂打饭时,还自带一个罐罐或瓶子,一问才知道那是孩子们自家做的咸菜。刘绍玉在听说晚报记者感到好奇后,乐得合不拢嘴,“这是好事啊,这说明现在孩子们吃得好了,不再像以往那样见到肉就兴奋了。”
永靖中心学校还有一景,那就是学校里有一个幼儿园。这是刘绍玉为了给山区家长“减负”,专门设置的,城市里供孩子们玩耍的滑梯等游乐设施这里也有,还有洗澡间,孩子们一周洗一次澡。早晚刷牙、见人就喊老师好……这些发生在山区孩子身上的点滴变化,均是来自于他们的“校长妈妈”刘绍玉,她用一颗母亲的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全部需求。
“如果你来当永靖中心学校的校长,你也会像我一样做的,其实,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情。”在刘绍玉眼里,她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常,“我也是农村人,能体会到要是没有文化,对孩子们的将来意味着什么。”
梦想观察
她的每一个梦想都切合实际
听完刘绍玉的故事,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汝弟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她真的是尽心尽力为山区教育事业做奉献。从动员孩子来读书到留住孩子,再到孩子吃饱吃好学好,直到今天要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她的一个个梦想都是切合当时实际的。包括留得住孩子,也正是普九中强调的“进得来,留得住,巩固入学率,不要让一个孩子流失”的大方针。师生养猪种菜,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生活问题,还能让孩子们从小在劳动中长大,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这也正是对城市孩子最大的启迪和现实意义。因为娃娃思想体系的发展,受到从小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刘绍玉梦想缩小城乡差距,这是切合当时实际需要的梦想,但要实现这样的梦想是需要综合力量的,国家势必会在山区教育硬件设施上努力,而山区教师当下应做的就是再夯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山区教育才能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何谨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