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的写作精神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5.16
【版次】第07版:喜鹊副刊
【入库时间】20140520
【全文】
凤翔
已故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十大卷《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卷》,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我认为,除了他令人仰视的文学天才,他勤奋的写作精神,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刘绍棠在北京二中读书时,刚刚13岁,便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小说,一步步登上了文坛。他在上中学时,利用上自习时间,在教室里写,在宿舍的硬板床上写;节假日,在故乡的土炕上写,在运河的沙滩上、柳棵子里写。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经常到未名湖畔的石台上、石椅上去写,在临湖轩旁边的枫树林里、在宁静的朗润园里写。有时,到了吃饭时间也不离开。大饭厅关了门,他只好买个馒头充饥。
“文革”时,他避难回到了家乡通州的儒林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又拿起笔,开始了长篇小说《地火》、《春草》和《狼烟》的创作。他后来回忆自己写作长篇小说《地火》时的情形,说:“由于没有写字的桌子,只好搬个小板凳在土炕沿儿上写;但冬天每个季度只配给一百四十二斤煤球,室内冷如冰窖,便钻进被窝中去,枕头垫胸,俯卧而写,不以为苦。”
“文革”后回到北京,为排除家里来人对写作的干扰,从1984年开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西城区三里河找了一户人家。每天,房子的主人去上班,刘绍棠就到那户人家的房子里去写作。中午,吃点儿自己带的干粮。傍晚,房子的主人下班回来了,刘绍棠也立刻收笔,提着个书包回家。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写出了长篇小说《豆棚瓜架雨如丝》六部作品。
即使出差、出国,刘绍棠也不放下手中的笔,仍然坚持写作。一次,我和原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赵金九同志聊天儿,金九说,有一次,他与刘绍棠一起出差,晚上坐火车。在火车昏暗的灯光下,刘绍棠又抽出笔,拿出稿纸,写了起来。
1988年8月,刘绍棠得了一场大病,身患半身不遂,“倒了半壁江山”。大病初愈,立刻又用能动的右手艰难地拿起笔,开始了写作。《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为他开辟了一个专栏,叫《留命察看》。从他大病初愈到他1997年3月12日凌晨逝世前,他拖着患病的身子,又写了大量的作品。
刘绍棠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这样奋斗出来的。他的写作精神,值得今天的许多作者朋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