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喜:潮声起处弄潮儿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5.17
【版次】第A4版:商人画廊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刘绍喜
■本报记者袁远
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曾有这样的见解:潮汕人文独特,不少人勇于离开乡土到外面闯世界,而且,当中成功者大有其人,如富甲一方的商界人物李嘉诚、谢国民等。而在潮汕本土,虽然从商者比比皆是,但鲜见顶尖人物。言下之意是,潮汕人只有走出去方能成就事业。而出生在汕头市澄海莲下镇一个世代农民家庭的企业家刘绍喜却颠覆了王志纲的断言。刘绍喜在本土创业、本土起家,并多次荣登福布斯富豪榜。他创立的宜华集团跻身中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行列,并实现了汕头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不想只是做个单纯的“匠人”
刘绍喜的创业历程是从家乡土地上一个小小的木工棚开始的。1987年,为了还奶奶生病欠下的债,高中没有毕业就开始务农的刘绍喜靠借来的800元钱,搭起木棚,建起了一个简陋的家具厂。与一般的木工不同,刘绍喜把每块木板都当成艺术品来加工。历史上,广作工匠因其用料唯精,所制家具较之苏杭两地更能显示皇族的威严与气派,从而深受皇室的器重。刘绍喜则沿袭了本地精工细作的木匠传统,打制的家具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刘绍喜并不想只做个单纯的“匠人”。从创业初期,他就立下决心,要开创自己的品牌。时值改革的号角刚刚在中国的南部吹响,国外先进的生产、经营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汕头这个沿海小城的青年们。
“一个企业没有品牌,你还做什么?”在遍地贴牌生产的中国家具业,刘绍喜独树一帜,把创建品牌作为创业的开端。“早年也贴过人家的牌,那是没有办法。我一开始就想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品牌,宁可发展慢一点。”刘绍喜说。
用心打造精品家具
20世纪90年代初,刘绍喜开始为一些港台家具品牌做代工生产。代工就意味着产品不能打自己的牌子,而刘绍喜又希望证明他和家具的“亲子”关系,于是,他就把自己工厂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写在小纸条上,打进产品包装。凭借“曲线救国”的方式,刘绍喜逐步赢得海外市场的认知乃至认同。
尽管代工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即使是在代工时期,刘绍喜也并未埋头挣“快钱”。他始终把家具的质量放在第一位。那时,他请来台湾工程师进行现场的技术指导,并组织科研人员经过认真钻研、摸索,走消化吸收的路子,研制出了使木材不变形的喷气复式烘土窑的方法,独创了“以砂代刨”、“以锯代刨”等技术,使宜华木制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也为将来创立自主品牌打下基础。
1992年,刘绍喜创立了“宜华”品牌。为了打开市场,他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一年后满意再付款。“当时,人家到处做广告,我没这个钱,但我对自己有信心。”刘绍喜说。在勒紧腰带的坚守中,客户纷纷找上门来。
与此同时,本地精湛的手工艺传统也在刘绍喜的品牌打造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汕头传统的潮绣、玉器、木雕等产品大都从外地进口原料,全靠本地工艺质量打出名气。刘绍喜继承了传统匠人们对工艺的严苛要求,他手下的工匠们,凌厉的技艺如同挥豪泼墨,笔笔充满艺术的张力。这使刘绍喜的产品在欧洲的高端市场颇受欢迎,而欧美的中产阶级也一向对精益求精的传统手工艺充满敬意。
做高附加值的中国出口企业
刘绍喜的创业风格与大多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相反,从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放在第一位。自从刘绍喜的一位德国朋友向他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以木制品为主的装修风已成为国际装修趋向,刘绍喜就把向欧美出口高质量的木材加工品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业。
刘绍喜先后投资2亿多元,从德国、美国引进一流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木材利用率提高了20%。他认识到,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更取决于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刘绍喜从德国、美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后,还积极推行ISO9002质量体系标准,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改造,使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优质率达到98%。
此外,同样出于对品质的要求,宜华木业的大部分原材料都从海外进口。刘绍喜都曾亲临缅甸、越南的深山沟壑,亚马逊的热带雨林,进行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原始森林中,刘绍喜也建立了自己的木材基地。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出口方面的损失与进口方面的获益对冲,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损失———这恐怕是刘绍喜当年“出海”找木材时未曾想到的。
注重设计,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通过展会多拉订单几乎成了所有家具企业应对危机的共性做法时,刘绍喜对他的企业做出了第二步规划——注重产品的设计含量,走产业集团化道路。“中国不缺制造,不缺聪明才智,我们缺一个时尚的、原创力的研究和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在家具设计高峰论坛上如是表述设计的重要性。为了扩大产品生产线和设计含量,宜华集团与加拿大著名的木制品公司道格拉斯住宅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了汕头市宜华道格拉斯木屋制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木制别墅的设计、生产与制造,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创了木业制造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宜华所营造的木制品的产业链进一步向上游延伸。
跨入新世纪之后,房地产已成为宜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成功使宜华获得巨大的利润空间,实力倍增。于是,宜华乘势而上,进军林产、文化、投资等多
个领域,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将心比心做慈善
对于自己长期、无私的慈善行为,刘绍喜曾有这样的肺腑之言:“我是在穷苦人家里出生的,我知道贫穷的滋味,知道没有办法上学的痛苦,所以,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在“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上,他认捐了16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改建澄海区莲下镇人民医院的医务大楼及配套医疗设施;200万元用于为澄海区贫困老年人活动中心添置配套设备设施;100万元资助汕头市慈善事业;100万元资助潮汕星河基金会。
他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曾捐资建设澄海区实验小学、澄海区莲阳中学、槐东中心小学;出资资助省市光彩事业,捐款汕头市潮汕星河奖基金;先后吸收经济落后省份人员就业3000多人,安置本地下岗再就业人员2000人、退伍军人300多人,尽职尽责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800元起家发展到100亿元,刘绍喜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3年来,他捐助地方福利事业、扶贫济困、支持教育文化事业等累计超过1.5亿元,这也让刘绍喜成为汕头光彩事业的一面旗帜。
刘绍喜简介:宜华集团创办人,宜华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南粤慈善之星”、“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中华慈善奖”、“广东省十大慈善人物”,是杰出的潮商代表,也是中国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