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安人生轨迹追忆
【副篇名】18岁参加革命队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7.31
【版次】第A08版(泰州社会)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年轻时的刘绍安。
年迈的刘绍安。
(以上均为资料图片)
1923年2月,刘绍安出生在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当地属于沂蒙山区,刘绍安家一贫如洗,经常用花生壳、地瓜秧、榆树皮和玉米棒子填肚皮。睡的是泥土做的炕,全家人连一床棉絮也没有。
父母无法养活全家,忍痛将刘绍安的两个姐姐卖给了人家当童养媳。1941年,刚满18岁的刘绍安就参加了革命队伍。不料,全家人因此被连累,父亲被日本鬼子活埋,哥哥嫂子后来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战场许下生死诺言
1949年4月,驻扎靖江的人民解放军某师侦察连排长刘绍安奉命去地方挑选侦察兵,来自泰兴的张志久被刘绍安挑中,两人成为战友。同样来自贫困家庭的两个人,一起渡江作战,一道解放上海,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51年5月,上甘岭战役前夕,刘绍安是侦察排长,张志久是副排长,上级交给排里的任务是秘密插进丁子山红安里侦察情况。出发前一天晚上,两人约定,如果一方在战斗中牺牲了,另一方活了下来,活着的就负责抚养对方的家人。
两人找来铅笔和饼干包装纸,各自写下了家庭地址,装进弹壳里,郑重其事地交给对方,藏进了内衣口袋。战斗打响了,为了炸掉敌人的一个暗堡,一个个战友倒下了,张志久抢过刘绍安手上的爆破筒向敌人冲了过去。
在离暗堡不远处,七颗子弹射向张志久,他再也没有爬起来。
“烈士”汇款两年多
20岁出头的张志久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从此,带着张志久沉甸甸的嘱托,刘绍安成为远在江苏泰兴张家的未牺牲的“儿子”……
为了不让张志久的父母太伤心,刘绍安决定暂时隐瞒张志久牺牲的消息。于是,他找来帮张志久生前代笔写家书的文化干事,仍然以张志久的名字给家里写了一封“平安信”。
刘绍安每月能领到30多元津贴,原先每月给山东老家的母亲寄20元生活费。考虑到张志久家更困难,于是他每月拿出20元寄给张家,再寄给自己母亲10元。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刘绍安默默地做着张家未牺牲的“儿子”。
直到1953年7月,停战协议签订后,泰兴县政府给张志久家送去150元抚恤金后,他的父母才知道儿子早已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
志久母亲问,志久牺牲了,那每个月是谁给家里寄的钱、写的信呢?
于是,泰兴县政府发函到部队核实情况,刘绍安信守诺言的事才被发现。张志久的母亲被刘绍安深深感动了,虽然承受着巨大的丧子之痛,但是她坚决不要刘绍安再寄钱了,她不愿意拖累刘绍安。
但刘绍安依旧一如既往地按月给张志久家寄钱。
娶张志久妹妹为妻
大半年过去了,一天,刘绍安收到了张志久母亲的来信。她在信中说,为了报答刘绍安的恩情,她决定把张志久的大妹张桂芳许配给刘绍安,不知他是否愿意。面对突如其来的“提亲”,刘绍安陷入深深的矛盾中。
当时,刘绍安的母亲已在山东给他物色了一个对象。姑娘名叫杨凤英,不但心善而且勤快,时常去照料刘绍安的母亲。刘绍安也已同意了这门婚事。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刘绍安决定与张志久的妹妹结为连理。因为,只有这样“亲”上加亲,才能好好地服侍战友的老娘一辈子,才能更好地履行他与战友的生死之约。
刘绍安对母亲说,把家里所有的家产都给凤英做嫁妆,帮她找个好人家吧。最终,母亲和杨凤英理解了刘绍安。
不久,刘绍安正式将未婚妻张桂芳的情况向部队作了汇报,并填了家属入朝志愿书。获得批准后,张桂芳怀揣着一双她亲手给刘绍安纳的布鞋,经过5天5夜的旅途颠簸,来到朝鲜。
宁愿降级转业泰兴
1963年,从军22年的刘绍安从部队转业。按部队规定,他若选择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级。但想到张志久的母亲还在泰兴,他选择了降级转业到泰兴,被安排到县商业局当人事股长。
刘绍安夫妻一回家,就用两人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把老家的两间破草房改造成了3间瓦房。不久,刘绍安主动提出到离家更近的泰兴县永安洲乡当供销社主任。为了方便照顾一家老小,单位分的宿舍他不住,每天骑自行车早出晚归,来回30多公里。
1964年,张志久母亲患晚期食道癌,5年卧床不起。刘绍安为她买人参、水果和酥饼。到了冬天,背妈妈出来晒太阳、洗脚、剪指甲。
1968年冬天,老人病危,想吃黄瓜。刘绍安寻遍了大街小巷,又到扬州,还是没买到黄瓜,只好买了几根酱莴苣,回家削了皮,用水浸泡了给老人吃。“怎么不像黄瓜?”“妈妈,这是冻了的黄瓜,你就吃一点吧!”
1969年春,老人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你还留在这里吗?”刘绍安说:“妈妈,我哪也不去。”
老人去世后,刘绍安这个“长子”当起了3个弟妹的“爹”,帮他们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记者 姚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