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生命过清明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4.07
【版次】第04版(周末广场)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自打2008年起始,国家公布将清明节与其他几个传统节日明确为法定节日以后,这个日子越来越受到关注了。“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后来,演变成为纪念先祖和前人的节日,确与此前一、二日的寒食节有关系。传说中的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的,晋文公发现已被烧死的介子推遗留下的血诗:“勤政清明复清明”,确定了节日的价值取向。从自然界的“清明”到达为政的“清明”,寒食节并入清明节之后,便使得这个节日本身蕴含了尊崇生命、敬贤孝亲的人文内涵。
介子推的故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祭祀祖先,成了中国古代一种相沿已久的传统习俗,在先秦时期已有祭墓活动,而于清明节时扫墓祭祖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逐渐盛行起来,直至今日,度过清明节对于现代的我们还有怎样的文化含义呢?有的学者明确回答:根本在于一种文化对于死和死者的态度。要知道,我国儒家一向把祭祀逝者看得无比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对于逝者的祭祀,其主要功能正是在于更好地认识“生”。通过祭悼来反省人生的终极归宿,确立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而这种效果,又是通过与别的宗教文化完全不同的方式达到的。儒门学人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祭祀祖先,孝思亲人,不该一味地归揽成“封建迷信”,实乃中华民族尊崇生命、承延命脉的优秀传统,是在教导人们不可忘掉根本。“返本报始”,报答祖先贤人的深恩厚德,莫如教育后代,诚敬先辈,忠孝至亲和民族,爱人如己,事死如生。
至于当今清明祭祀的时候,一些传统习俗逐步回归,而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新时代的文化相结合,使之鲜活时尚。比如公祭始祖,敬悼先烈等活动的安排便很得人心。如今天堂寄语、网馆追忆、纸钱变鲜花的生态祭祀吸引着年轻后辈的积极参与。说起祭祀烧纸的习俗,传说后汉蔡伦发明造纸,结果出现“过剩”,于是就佯装病死,让妻子在棺木前不停地烧纸整整六天,到七天头上自己复活过来。对人说,是被凶汉带走的,并交给了狱卒,领去面见阴官,立即交上的纸钱起了作用,顺利地到了阎王爷面前,判他延长生命,得以回还。以后人们仿效,还做成了纸衣,纸马,甚至扎制成时髦的生活用品,让逝去的人享用。现在看来,烧纸化成了灰烬,活人都无用,只能污染环境,死人更没办法享受了。不当的祭祀习俗,人们呼唤着早日得到移易。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不仅要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而且还要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意在催护新生,崇尚生机。逢此时日,往昔多户人家先去祖坟祭祀添土,然后结伴游赏郊外胜景,并携浆肴相聚饮;或簪柳、插柳、放纸鸢、打秋千;或驰马野外,探花于名园。宋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诗中有所描绘:“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可见当年“倾城出郊,四野如市”的节日盛景。至于回到家中,人们还有在门口和檐前插上柳枝的习俗,或者头上戴柳圈,插柳于鬓边。“听得沿街卖柳条”的市声,早把满街满巷洇染成了绿色。然而,我们现今度过清明传统节日时,在亲近自然、尊崇生命的节俗活动里,万万不可把“踏青”理解成“践踏”青草绿色;更不能将“插柳”理解成为“毁树”慢待枝条。不是吗,新时期里已将清明插柳的习俗演变成全民植树节的崭新风尚,让祖国大地四季常青,和风遍至。
善待清明吧,重温传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尽抒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把生命之曲在无限春光中演奏得愈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