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刚:书以载道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2.13
【版次】第D05版:风雅·书坛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刘绍刚,1958年生于济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联: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间
简书:周公致毕公诗
金文: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甲骨文:如鱼得水 见龙在田
金文:龙凤呈祥
古隶:厚德载物
在书法篆刻界,刘绍刚先生出道很早,出名很早。早在1981年他就获得了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记得当年同时获奖的还有曹宝麟、王冬龄、白谦慎、华人德、鲍贤伦等,如今都已是名满天下的著名书家学者了。1983年,他获得上海《书法》举办的首届全国篆刻征评一等奖,同时获奖的还有石开、马士达、黄惇、徐利明、苏金海等,如今也都是名满天下的名家了。当时获奖很重要,社会影响极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极深,可以说一次获奖就能成名成家,不像现在国展、兰亭展中获奖,在业内留不下太多痕迹。从那时至今近三十年来,绍刚先生一直潜心研究学问,投身艺术创作,但他是沉潜的,很有自我定力,极少参加书法界的展、赛活动,远离喧嚣,远离时俗,远时风而亲前贤,薄名利而重风骨,保持着一个读书人的独立与尊严。
读绍刚先生的书与印,一派清雅之气。从审美上看,无疑儒家的中和思想对其创作发生着重大的主宰作用,他追求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那种美,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美,与时尚书法的表现性形成反差。读他的书印,如沐春风,如啜甘泉。他总的审美特点,可以说是清雅二字:这“清”并不仅仅在于其用笔点画的清爽圆劲与结字的和平静简,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神清气爽,由形质之清而及境界之清及至人的风骨之清。清是与浊相对的,去时人笔端的浑浊之相而在笔笔生发中见自然本真,远时人心中的浑浊之气存心静如渊。而“雅”是与俗相对应的,这雅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高雅不俗,而潜在着作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风范。绍刚先生书与印的清雅是艺与文、内与外、知与行的结合如一。
从艺术创作的理念中看,绍刚先生主张学术为艺术的根基。三十年来,他的主业是学术研究,而艺术创作是他善养性情的“副业”。他早年在山东大学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后师从蒋维崧先生攻读汉语史专业并进行书法篆刻艺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在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后更名为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中,他先后参加了《新中国出土墓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与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日照海曲汉简》、《甘肃肩水金关汉简》、《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等出土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并担任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出土文献研究》主编。借助工作之便,他得以近距离看到了国内几乎所有博物馆、大学所收藏的战国、秦汉乃至三国、魏晋各个不同时期的竹简,其中包括许多尚未公布的竹简。对古文字资料的广泛涉猎与深入研究,使他在书印创作中拥有比一般书法篆刻家多得多的物质素材,所以使他书印创作有着比他人更大的自由舒展的空间。如他为山东省博物馆创作的《论语》孔子论学八条屏,分别用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石鼓文、秦简、小篆、汉隶写成。而为山东大学创作先秦诸子名言八件作品,则用西周金文、东周金文、齐系金文、秦系金文、晋系金文、楚帛书、秦简、汉简八种字体写成。这两件作品前后用了十六种书体,若无深厚的古文字研究作支撑,一般书家是断然难以措手的。
另一方面,对古文献、古文字的研究使他对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使他的书印在清雅中又具有渊深。但学术研究是他艺术创作的根基而不是去取代书法篆刻,学术需要理性,需要实证,而艺术需要想象,需要浪漫,绍刚先生在刀锋笔端把理性和浪漫融为一体,学者风范与艺术家的风采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双重体现。他的书法篆刻并没有拘泥于金石文字的斑驳古貌,也没有步趋于简牍书法用硬毫书于硬质材料上的痕迹,而是顺应宣纸与毛笔的自然特性,形成自家的技法语言。他用自己的乐器在弹奏着神秘而遥远的古曲,而不是仅仅把这古曲抄写出来。他的篆刻以游刃恢恢的刀笔表现着自然与清雅,从而取代了古代铜印中的浅质浑茫与刀笔模糊,而章法中处处技巧、处处匠心,展示着他内心世界天真烂漫的一面。通过印面的章法布白,在对古典的传承中,在清雅意味的表现中,绍刚先生解读着时代的风貌及个人的情趣。
当下书法创作,书法美与文字使用功能的剥离使书法艺术形式“纯粹”起来,书法家醉心于形式设计与笔墨表现,讲求“形式至上”,而视书写文字内容为可有可无。而绍刚先生的书法创作没有被展览时代的书法潮流所裹挟,而是坚守着体现文人书法的品质,求书写内容的高雅健康与书艺之美的融合一体,文采风流与翰墨风采共同构建出书法艺术的大美。他创作的作品,多从先秦诸子经典文献中选取寓意深刻、励志育人的段落,这其中体现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以载道”的价值观。从书法技巧方面看,用先秦古文字书写先秦古文,血脉融通,用字选择也较书写唐诗宋词更为恰当。在创作过程中,绍刚先生选取文词和推敲用字所用的功夫和精力要远远大于临池书写,也就是学术的作用要大于技术的作用,这正是学者型书法家创作的特点。
在做学问和艺术创作上,绍刚先生是个一丝不苟的人,而生活中,他又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爱喝点酒,微醺之时,天真之态可亲可爱。他对人古道热肠,从他为老师蒋维崧先生所做的许多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他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其为艺又能特立独行,在坚守传统中坚守自我,其艺其人,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李刚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