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勇:航空业“还没走出低谷”
【作者】 陈欢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6.26
【版次】第A05版:企业中高层参考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或许是有些累了,端坐在记者面前,西装笔挺的刘绍勇轻轻拉开了领带结,但很快又系了回去。这位东航集团的总舵手显然很清楚,东航依然不够强壮。
“我们的资产负债率是三大航里最高的,负债率高就意味着我们的财务费用比他们多很多。我们的净资产比国航少300个亿,比南航少200个亿,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我们如果拿同等的净资产存银行,一年光存款利息就相差十几个亿。”刘绍勇很喜欢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我们把手表拨快十分钟,用这种行为来正视我们的落后,但我们绝不甘落后。”
不过,接下来的竞争恐怕更残酷。全球经济的震荡,中国经济的放缓,给对经济形势最为敏感的民航业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一则预言是,2012年全球航空公司将亏损85亿美元。
“航空业还没走出低谷。”在利薄如刃的民航业里,东航在艰难爬升。
关于航空产业链
记者: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很不看好航空业,你如何建议投资者来投资航空业?
刘绍勇:如果单纯投资航空公司,或许从60年的商业航空看,它的投资回报不是很高。但我认为,航空业是非常值得投资的一个行业,因为航空公司可以做出品牌来,然后再去延伸到其他的一些产业领域,比如旅游、房地产、文化传媒等。我是搞航空的,我热爱航空,所以,我建议大家都来投资航空。
记者:航空产业链的微笑曲线是否很难改变?
刘绍勇:航空运输是产业链上的核心,但也是价值链上的最低端。我们希望把“锅底”变成“锅盖”,好处是它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和谐一些,不至于整个产业链不协调。所以,在这个方面,虽然很难,但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货运已经走过去了,客运难度要大一些,我相信我们也同样能走。
关于行业竞争
记者:这两年,你是否感觉到航空业越来越难做了?
刘绍勇:现在,航空业的确是最难做的一个行业。因为安全压力非常大,每天运送20几万旅客,就像在移动一座城市,方方面面对它的要求很高,万一哪个飞机稍微有点儿事,影响就会非常大;另外,航空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期也长,本身的周期性比其他行业更强。还有,我们做服务性行业的,一年可能会有8000万旅客关注着你。
记者: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关键市场,还有一些新兴起来的西部市场,现在竞争很激烈吧?
刘绍勇:我在南航的时候,南航在北京建了个公司,马上有媒体就说国航收了深航,把旗插到了南航大本营,南航建分公司还以颜色,把刀插到国航心脏里了。其实,北京就像围棋盘上的天元一样。大家对战略有不同的认识和考虑,东航就是把上海这块做好,同时,也非常关注北京等高收益市场。
关于东航印象
记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东航给外界的印象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内部混乱的一家航空公司,你觉得这两年外界对东航的这种印象改观大么?
刘绍勇:有进步、有差距,我们还需更多的努力。我常说,我们有进步的喜悦,没有骄傲的资本。东航走出了谷底,但还没有走出低谷,往上爬还是很费劲的,基本上东航的改革发展任务还是很艰巨。
记者:你当过民航总局的副局长,做过南航集团的总经理,现在又回到东航,你怎么评价三大航空公司的发展?
刘绍勇:国航和南航都做得非常优秀,也都是老牌公司。当然,三个兄弟先天的机遇是不一样的,像南航的基础也不是太好。市场规则相同,做起来的难度却是根本不同的。对于东航,我们说希望能够在未来5-10年,能够成为世界级的航空公司。
关于梦想
记者:怎么理解你所说的,航空就等于你的生命?
刘绍勇: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就是一个飞行员。如果说有梦想,16岁就实现了,我那时上高中看到天上的飞机,就想当个飞行员。我说我是个没有梦想的人,后来做的事情,都是上天对我的厚爱。
记者:做飞行员和做企业家,哪个给你带来的成就感更强?
刘绍勇:两者其实有共同点。把思维跳出职业习惯,做飞行员和企业管理,思考方向是一致的。首先都得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是路径要设计清晰,提前做很多准备;再有一个就是风险控制要做好。
记者:现在,东航各方面的状况已经改善了很多,对你个人而言,是否感觉压力减小了?
刘绍勇:在我的笔记本里面,从前往后翻的时候,都是过去时,我做了什么事,哪一天做的;笔记本从后往前翻,记得都是需要做的事,哪些事还没做,哪些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也经常提醒东航的员工,我们只有进步的喜悦,没有骄傲的资本。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去变革,去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迈开你的脚步就一定有新的台阶。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