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作品伴我成长
【作者】 白旭初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1.19
【版次】第A03版:读书
【入库时间】20130320
【全文】
刘绍棠 著
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余秋雨先生说过:“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我爱上阅读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余秋雨先生还是束发之年,他还没有能力说出这个话来,但他后来的这个见解却很早就有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践行了。
我的阅读是读初中在学校寄宿时开始的。这大概与我的内向性格有关,我寡言少语,不善于与人交流,于是喜欢上了读小说,小说里的故事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童年》,又读《青春之歌》……这些大部头大多是在晚饭后上晚自习前看的。这对我了解苏联和中国的那些历史和提高文学素养大有裨益。但真正左右我人生道路的还是刘绍棠的小说。他的小说文笔通俗流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我也是个喜欢乡村山水和农家恬静生活的人,我家兄弟姐妹九人,只有我一人常回乡下跟祖母住上一阵子。刘绍棠的乡土小说让我着迷。我还了解到:刘绍棠是河北通县儒林村人,13岁开始发表小说,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在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话达四个多小时,团中央决定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安排他去东北农村深入生活。不久,刘绍棠的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又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后来又被编进高中语文课本,刘绍棠成为当时学生读课文读自己作品的第一人,16岁的他因此一举成名。学校甚至特许他可以自由出入校图书馆翻看借阅图书。由此,我明白了阅读与写作还是孪生兄弟呢。对于爱好阅读的我该是多么大的鼓舞啊!我下决心效仿他:边阅读边写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我的作文在班上是鹤立鸡群的。我还把邻居老太太崇尚迷信的事进行虚构写了篇2000多字的文章,语文老师倍加赞赏。这应该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了。
然而,效仿是要付出代价的。读完初中,我用偏科的成绩击碎了父母亲望子成龙的梦想,也把自己驱赶到了生活的最底层——到酱菜厂打短工、到建筑队挑砖挑沙挑水泥、到湘西深山里背竹子扛木头,在严冬里被要求赤膊草鞋挑土修筑机场跑道……过早地品尝到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但阅读刘绍棠的小说仍是我最大的快乐。
1960年,我进入株洲市第一航空技校半工半读,当时的校园生活是现在的学子难以想象的清苦,而我把父亲仅仅几次寄给我的三、五元改善生活的钱都用来买稿纸和书刊了。在饥肠辘辘中,我避开同学的目光躲在蚊帐里陆续写下了一些小说和诗歌。1961年,我把小说《路遇》投寄给《湖南文学》,只八天时间就收到了编辑部的回信,称赞“小说主题思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还深刻,结构较严谨,语言较干净……”同时指出了两个小缺点。然而要改好必得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篇小说最终夭折了。同时被夭折的还有我的工作,因毕业时正值国家最困难时期,学生全部回了原籍。
在待业的日子里,在失落和忧郁的心境中仍不忘阅读和写作,以致我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严重到咯血。此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还没有结束,在居委会没有动员我的情况下,我竟主动要求到农村去,为的是向刘绍棠学习,深入农村生活,写出像样的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最终没有写出来,因为母亲的极力阻拦,我没有离开城市。
后来有一天,在任何人都不敢违抗的情况下,我珍藏的刘绍棠的小说和许多书籍都被人搜走了销毁了。我一度很绝望很消沉。从此,我远离了阅读,更不愿写什么了。
令人欣喜的是,没过几年,刘绍棠的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又出版了,这再一次激发了我的阅读和写作的冲动。1982年,我的短篇小说《贼》在当时影响力和发行量都很大的《桃花源》杂志上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之后,我又接连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当时,在市文化馆的三十多名重点作者中,能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小说的可谓凤毛麟角。
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很不成熟的小说,居然在调动工作,改换行当上派上了用场。因有这些小说,我幸运的被新成立的市电视台的领导看中,从此告别了机声隆隆的车间。之后,凡能证明我长处的时候,我都毫不羞涩地捧出我的小说,评职称时,竟然能先后两次打动省里苛刻、挑剔的评委,顺利破格晋升职称;我还用小说敲开了省作家协会的高贵之门。
我认为,阅读一本书,也就是阅读了作者这个人。既然这本书得到肯定、值得阅读,那么,这个写书的人也是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我不敢说是阅读让我摆脱了平庸,但实实在在改变了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