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回忆北大求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5.07.0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走近名人
我对社会学、历史、哲学感兴趣,但没有时间去听。我认为应规定几门主课,可多设选修课,我就不会退学了。
读2004年11月4日《团结报》“文史长廊”版的《刘绍棠缘何从北大退学》一文,使我想到刘绍棠生前曾同我谈过他的青少年时期的一些情况,现根据当时的笔记整理成文,可作为《刘绍棠缘何从北大退学》一文的佐证和补充。那次谈话在1980年夏天,地点是在北京西安门他的家中。那时我是为撰写《北大人才史话》一书对北大校友进行一系列地采访,刘绍棠是我采访的数十位北大老校友之一。
以下以第一人称行文。
我1936年2月生人,1942年上小学,那是通县供济店河谷堆小学,高小在通县模范小学。最初喜欢历史、地理。1948年9月我上北京二中,1951年2月,即初三第二学期我转到通县潞河中学。高小我就在油印周刊上连载小说。小学图书馆书很多,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书我都看,学校强调关心社会。1948年我做报童卖报。高中时我办学会。1952年1月1日我的短篇小说《红花》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引起全国注意,那时我15岁。9月初发表《青枝绿叶》,那时我刚16岁。这篇文章编入高中语文课本。我1953年5月27日入党。
我与浩然正相反,浩然开始投稿总不中,只好苦斗,我正相反,投稿就中,很少被退回来。当时受到老作家称赞。15岁以后报刊就向我约稿了。自己如果对自己看低,别人也要对你看低。少年气质、天赋适宜什么,完全可以表现出来。自己明确想写文章,还是大同学诱导的。
我从小比较有想象力。在发表不少作品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确立创作方向。我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枯萎。所以选择自己事业,一定要认准方向。过去我国不考虑因材施教。萧长华当富连成班班头,开始一两年并不确定学什么,有了一两年生活以后再确定学什么行当。把人当成工具,不尊重人的兴趣、素质、志愿,以服从什么什么需要为理由,扼制人才,这是不应该。应该尊重一个人的志趣。我感觉到胡适在这方面很注意,他培养了罗尔纲、吴晗、翁独健。
我原来报的是北大历史系,后来上了中文系。我考大学的试卷是吴小如教授看的。上学时吴组湘教授想让我当他的助教。我写学期论文《论楚辞》,游国恩教授亲自看。我感到北大的课程设置完全按苏联的一套,当时我想选修别的课,提出应实行学分制,中文系主任杨晦说我是资产阶级学分制。我对社会学、历史、哲学感兴趣,但没有时间去听。我认为应规定几门主课,可多设选修课,我就不会退学了。我们的方式不尊重人,不是从培养人才出发。大学生虽然偏激,但看问题的角度也有可取之处,关键是正确引导。
我倒台时正是我创作生命力旺盛的时候,本来那年我要出两本短篇小说集,一本长篇小说。那年1月20日《光明日报》发我的文章,我当时写到,我积累了二十多年生命的爆发力。现在我可以今年写20万字,去年50万字,都是过去积累的。思想解放要按艺术规律办事,我提出要建立乡土文学概念。秦兆阳同意我这个写法,老一辈作家赞赏我这个写法。
谈话结束后,刘绍棠拿出两本书《现代作家传略》(徐州师院编写)、《中国现代作家评传》(香港中原书店,黄南翔著),“这里面有我的传”。又拿出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史稿》(法国巴黎第七大学1978年出版,林曼舒著),“看四章五节,六章六节,有关于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