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用一辈子做好农业

用一辈子做好农业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2.25 点击数:0

【副篇名】——专访祥云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绍龙

【报纸名称】:云南经济日报

【出版日期】2014.02.25

【版次】第19版:三农在线

【入库时间】20140330

【全文】

记者 何燕雪张云芳

他说:“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农业,只要做好这件事就够了。”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出生于农村的人对于土地的责任与承诺。也就是这份赤子之心,让他在农业行业拼搏了27年并乐在其中。他就是祥云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云公司)的董事长刘绍龙。

早春的祥云,即使有暖阳高照,空气中还是透着丝丝寒意。记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见到刘绍龙,他身材高大,身着黑色西装,大方得体,没有侃侃而谈但也没有惜字如金,恰到好处的言语与微笑,让人舒服却又受益匪浅。

从90元起家的野生菌倒卖商,到面向全国乃至世界17个国家市场的贸易公司,刘绍龙说这些都只是开始,持之以恒,发展百年农业。才是他的目标,也是龙云公司的目标。

90元起家

刘绍龙出生于祥云县的一个小村庄,1985年,初中毕业的他,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砖瓦厂当学徒,烧砖、瓦。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少年刘绍龙在砖厂做了3年,从一个小工变成了砖厂的小老板。手里有了一点积蓄,而当时眼下最需解决的问题是住房问题,因为刘绍龙在寺庙里出生长大,他从小的愿望就是能住上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

砖厂老板,这样的身份在当时让身边很多人钦羡,但是刘绍龙却不以为然,他觉得砖瓦厂的发展空间太小。有野心的刘绍龙当然不会满足小小的砖瓦厂给他带来的微小成就感,他认为自己需要更大的空间去做更好更大更实在的事情。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恰逢国家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影响深化到内陆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国家对私营企业越来越重视,刘绍龙和很多有远见的年轻人一样,看到了希望,于是他毅然决定走上另一条经商之路。

虽然在砖厂的时候赚了点小钱,但是建了房子后,刘绍龙手里仅剩90元钱,他就是用90元的本钱,倒卖野生菌,而这样的小买卖就是如今的龙云经贸有限公司的雏形。

2004年4月,龙云经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8月取得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2008年龙云公司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到现在,龙云公司已是即将有2万亩自由基地的大公司。

对于祥云县来说,发展农业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那里常年刮大风,降水较少,而且地势不利于积水。“这是一个县整体的问题,所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这些大方向上的问题还得依靠当地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刘绍龙说。

水源缺乏,资金周转困难,自然灾害等等都是在农业行业发展中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发展农业这条道上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艰难的刘绍龙带领龙云公司走到今天,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在这27年中,在辉煌背后所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大抵只有刘绍龙自己知道。

立足云南 面向世界

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秦光荣表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要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培育更多更优更有影响的“云系”“滇牌”产品品牌,以品牌带动产品生产、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

云南的烟草、药材、茶、花被很多人知晓,但是云南的蔬菜和瓜果的知名度还较低。近年来,省商务厅、农业厅、财政厅在树立“云菜”品牌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到2013年,蔬菜产值已达到400亿。

云南这片土地气候好,污染少,水源充足,气候多样性强,作物种类多样。刘绍龙说,云南作为连接东南亚的桥头堡,发展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云菜”潜力大,空间也大。

“云南具有这么好的自然优势,可是云南人并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刘绍龙说。为了充分的利用云南独有的优势,把云南的蔬菜和瓜果推到全中国,以及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发达国家。他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去做调查。学习别人的经验,汲取成功的精华。

刘绍龙说,一个产品,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品牌,而树立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只有从源头做起,才能生产出真正绿色安全的食品,确保了产品的质量,才能打造真正的品品牌。而云南的农产品在品牌的树立上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还很欠缺。

耕地有限,小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是云南农业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祥云县实行土地流转的政策。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到企业或是合作社的手中,统一经营管理。土地流转的让龙云公司有了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也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可土地的利用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经刘绍龙介绍,龙云公司经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了集种植、养殖、精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基地。种植的蔬菜瓜果的边角料,可以供给养殖基地的动物食用,而养殖基地的动物粪便则成为了种植基地最天然的肥料。这样的模式从根本上减少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基地有效地利用了资源,让经济得到良性循环。有了健康绿色的原材料,然后进行深加工,而深加工又进一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就业的机会。

“确保食品的安全,要从源头抓起”,刘绍龙这样说,也这样做。龙云公司生产的蔬菜和瓜果,在国内市场上占很大的份额。在打开国际市场方面,龙云公司更是独树一帜。公司主要经营野生食用菌、干果、芸豆、香葱、大蒜、萝卜等绿色食品,销往日韩、欧美等17个发达国家。

近年来,商务、农业部门引领国外市场,搭建信息平台,加之物流的改善和提高,云南蔬菜环境好,空间很大。2014年,龙云公司的目标是规划建成两万亩的自由基地,打造云南高原农业特色,发展精品农庄经济。带动10万农户发展,在国际国内做公司的品牌。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这是刘绍龙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他还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我一辈子的目标就是只做农业,做好农业。”

从1987年开始从事农业,27年的风雨历练,刘绍龙说他这么多年一直在做基础。做农业听起来简单,但是要落实行动却也不容易。投入大,见效却很慢,利润少,周期长。受自然影响大,稳定性差。这些都是农业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在刘绍龙看来,做好农业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责任”。他说做企业就是一种责任心,在平凡的工作中,做最简单,最实在的事。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一个老板要对公司负责,一个公司要对员工负责,一个企业要对社会负责。只有产业龙头企业实实在在的承担起责任,农业行业才得以真正的发展。

对于龙云公司今天的成就,刘绍龙说最重要的就是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团队。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司的团队,龙云公司建立了一支这样的团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把农业做好!刘绍龙骄傲自信的说。

在祥云县流厂村龙云公司的基地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是纪念公司第一位退休工人刘永平的。据介绍,刘永平进入公司的时候已经48岁,过了买社保的年龄。为了保障他退休后的正常生活,龙云公司在他退休后,每个月给他1500元的退休金,直到他离世。刘绍龙用最实际的行动,履行着“责任”二字。

“一辈子做农业,种田种出效益,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路,”刘绍龙很认真地说着,发展农业很辛苦,但是几代人必须有责任心,有理想,有目标,持之以恒,把百年农业发展下去!

一个有着坚定信念、明晰目标,并执着追求的领头人,带着一支吃苦耐劳,艰苦团结,有理想的团队,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做好农业。带着这样的执着与信念,相信龙云公司一定会在刘绍龙的带领下,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在百年甚至更远的以后,云龙人还会在农业行业并一直奋斗下去。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