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而气壮的文化自觉
【副篇名】——周喜俊文论集《用什么回报你我的家园》序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4.03
【版次】第07版(学习时代)
【入库时间】20130430
【全文】
在当今文坛上,女作家周喜俊也真算是个“有故事的人”。
改革开放初期,她是带着自己的创作成果,闯进心仪仰望的文艺殿堂的。记得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参与“河北省四化建设新人新貌优秀作品奖”评选活动的时候,读到了她发表在全国《曲艺》杂志首篇的新故事《辣椒嫂》,很为之惊喜。听说这位农村小青年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白天下地参加劳动,晚上为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躲进储存冬菜的地窖里,点燃煤油灯,躬身执笔写作,常年坚持,吃尽苦头。但她的作品却充满阳光和正义,没有丝毫抱怨沮丧之情。一个年轻姑娘,竟然有这样的承受力和良好心态,实属难得。
有耕耘就有收获,周喜俊靠自己的创作成果和作品影响,赢得了各方的认可和赞誉,成了自学成才青年的榜样,从而使命运得到了改变。从事专业创作乃至进省城工作后,她对农村依然有着割舍不下的深情。永不枯竭的生活滋养,让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态势。几十年下来,发表的作品竟然有750多万字,近期选出400万字,结成《周喜俊文集》八卷册,涉及多个艺术门类。应该说,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故事,还是戏曲、电视剧本,“字向纸上皆轩昂”(韩愈语)充满活力,而且篇篇蕴情,都不凡俗。
这位从乡间田野走出来的女作家,对文艺事业有着独到的理性思考,她学着父老乡亲勤奋劳作的样子,笔耕不辍,又思虑不停。坚信文艺要想腾飞,必须鼓振两翼:创作和理论。
很多人在谈论当今文学艺术所具有的高度与亮度时,常把批评的锋芒指向作家缺少“思想力”,让理性思考缺席。因为作家艺术家这个位置,理应比一般人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深刻的洞察力,更多的探寻人生疑难的智慧,更为博大的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当然,“艺术感觉”对成就一位作家的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文学天赋,离开了这些,就会不合理地要求作家都去成为哲学家。但是,缺少了思想内涵的艺术直感,必然是苍白和轻飘的;缺少理性的诗性,就会成了无序排列、不知所云的文字“乱码”。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艺术的高度,大概任何一位作家都逃脱不了这样一个基本尺度的衡估。
周喜俊是在“文艺的春天”走进文学艺术殿堂的,她像一棵扎根在田野的小树,沐浴着春风喜雨茁壮成长。在1979年末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期间,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宣布:“不继续提文艺从属政治这样的号”。在贯彻会议精神时,领导同志强调,文艺作品就是要表现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和我们社会主导的前进力量。“对于落后的、阴暗面的东西,只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东西,也应该反映。”但最终“要使我们的文艺成为引导人民前进的灯火”。这样沉甸甸的使命宣告,周喜俊是牢记于心了。
多年来,她在回顾自己的文艺实践历程时说到:“文艺界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思潮,不管‘躲避崇高’、‘私人化写作’之风刮得多猛,不管‘远离现实,远离时代’炒得多热,不管‘深入生活,为人民而写’如何受到冷落,我固执地坚守着‘扎根生活沃土,面向人民大众’的创作理念。”周喜俊目不斜视勇往直前的执着和坚定,来自她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个从广阔天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女作家,深深懂得父老乡亲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时代的进步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引领。
这本文论集正是周喜俊创作理念的展示和理性思考的呼唤,这种展示和呼唤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她多年实践的总结。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深得民心,不管任何部门,无聊的空谈和争议都是没有意义的,实践出真知,是周喜俊一直遵循的原则。她深知“打铁先得本身硬”之内涵,像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样,不知疲倦地在文艺的广阔田野培土育苗,辛勤耕作,同时也收获着丰硕的成果。书中所汇集的不论是主题报告、活动演讲,还是单篇短制,序跋评论,都是在不停地阐释着理应遵守的科学发展文艺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掷地有声的言论,体现出一种宝贵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在这部40万字的由衷文字表述中,我们读出了周喜俊对文艺真谛的坚守,对事业真理的坚信。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也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不容得戏耍,更不能亵渎。大力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使之“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与人民同心”,必然会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激励人的信心斗志、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喜俊结合自己的创作和成长历程,讲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是一部推动生产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又是一部积淀厚重文化、传承社会文明的历史。她在几处文论篇章当中,都提到当年母亲的教诲,“笔尖能成人也能害人”,这成了她的座右铭。因此她不停地呼唤着先进的、健康的文学艺术,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给予人们巨大的精神鼓舞,引领人的灵魂走向崇高。看来,这个“直理”她要一直讲下去了。从中也体现出一个在时代和人民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具有的道德良知。
在周喜俊的这本文论集里,我们还可以读出作家“气壮”的根本缘由。那就是扎根沃土、一心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必须接上“地气”,才能生发出创作的活力,也才具备为“直理”而呐喊的底气;必须栖息在人民和生活这棵万古长青的大树上,才能唱出响彻长空的优美歌曲。
周喜俊创作的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连续九年在央视及各省卫视久播不衰的事实,为她坚持的“直理”做了最好的诠释。她多年坚持深入农村生活第一线,带回《当家的男人》等一系列沉甸甸的成果,是她“气壮”的关键。她不是坐在书房面壁空想,而是用实际行动阐释着文艺事业离不开生活与人民的道理。只有主动深入生活,真正了解人民,才能从无数劳动群众的现实生活当中,开掘出五彩斑斓的素材,汲取丰富多样的营养,从此开阔眼界、提高素养。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把人民作为文学艺术表现的主体,着力去描绘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让文艺作品走进人民心中,让艺术形象走到生活深处,这是多么的重要。周喜俊对自己心爱的创作团队不断地警示,一定要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我们的衣食父母,奏好服务人民的“同心曲”和“欢乐颂”。
总体看来,这本注重和强调“理直”而“气壮”的文论集,给人以提高文化自觉性的诸多启示,让人得到不少教益。《用什么回报你,我的家园》,饱含着作者对文联这个大家庭的无限深情,记载了她任市文联主席八年多来的主张和足迹,同时也体现出她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如今,在捧读周喜俊的八卷本《文集》之后,又见她的《文论》诸多美好和深刻的艺术主张,感念尤深。览读这些回报家园的丰盈成果,写出以上话语,权当自己学后的收获体会吧。
《用什么回报你 我的家园》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