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在田野上播种希望的有心人

在田野上播种希望的有心人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3.30 点击数:0

【副篇名】记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刘绍权

【报纸名称】:广东科技报科技文化周刊

【出版日期】2013.03.30

【版次】第10版:南粤科技精英风采

【入库时间】20130610

【全文】

为了高中时那个让更多人吃饱的梦想,刘绍权在夏农敏科是前我国一营守就养是学三领十域多著年名。的研究专家,他爱岗敬业、甘为人梯。 文/蔡妙芝

在潮州市潮安县磷溪镇仙田三村的高产田里见到刘绍权时,他正在地里查看稻苗的长势。听到笔者的招呼声,刘绍权忙迎上田埂,斗笠下的脸晒得发红,裤脚卷到小腿处,赤着的双脚沾满泥巴。这一身朴素的装扮,和周围田里其他农民没什么两样,只有当你对上他那双闪着精光的双眼,才会发现他不同于普通农民的睿智。

任职于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的刘绍权,身上还有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咨询专家、潮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首席专家等众多响亮头衔。从事科研的31年来,他一心扑在水稻的科研事业上,只为了圆自小立下的培育高产水稻之梦;他既传承了潮汕农艺“精耕细作”的优良耕作方法,又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提出“水稻W模型栽培法”,培育出水稻“铁特占1号”和甘薯“安薯8-3”新品种,被同行誉为“潮州的袁隆平”;他深入田头与农民打成一片,为农民育稻种粮出谋划策,成为他们眼中神奇的“水稻通”;而今,他已年近六旬却依旧志在千里,带着一支种植创新团队钻研水稻种植,把自己培育优质水稻的梦延续下去。

为梦想,扎根农科三十载

许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子弟,都有一个走出“农门”的梦想。然而,同样生于这个年代的刘绍权,却把又苦又累的种田活,当成自己甜蜜的事业。这份对水稻科研事业的炽爱,最初是源自刘绍权高中时期对缺粮的深刻感触。

把时间拨回到1972年,那一年刘绍权17岁,正在潮安县一所高中读书。当时的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们每天都要带着大米和腌萝卜干去上学,以便中午借用学校的炉火煮熟了吃。刘绍权的家境还可以,自带的米饭基本能填饱肚子,但班上不少穷孩子,带来的米蒸熟了只够填平碗底,压根就吃不饱。眼看那些同学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刘绍权心里非常心酸。“如果水稻能高产,我们种的稻米就会变多,就没人会饿肚子。”刘绍权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当一个农科工作者,把水稻培育成高产水稻,让所有的人都不会饿肚子。

怀着一颗关爱苍生的心,刘绍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梦想靠拢。1973年高中毕业,他回到自己出生的潮安县浮洋镇潘刘村务农,并成为生产队农科组的工作人员;1976年刘绍权进入浮洋镇农科站工作,不久又参加推荐考试并考上了汕头地区五·七农学院,接受了3年系统的农学教育。1981年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潮安县农科所当技术员,如愿以偿走上水稻科研的道路。

没有光怪陆离的灯影,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农村的生活很质朴甚至枯燥,娱乐也极少。然而,刘绍权却埋头在自己的几片科研田里,一脚一个泥印,顶着烈日,冒着骤雨,呵护地里的一株株稻苗。为了高中时那个让更多人吃饱的梦想,他在农科前线一守就是三十多年。

搞科研,新法栽培育良种

要说刘绍权在农业科研上的成绩,不少同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水稻W模型栽培法”和“铁特占1号”水稻良种。这两项凝聚了刘绍权几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还为他赢得了“潮州袁隆平”的美誉。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植水稻的潮汕老农自然也懂得要适时给农田加肥。“但很多农民不管什么时候施肥都加氮肥。氮肥虽好,但施用过多,会导致稻禾徒长贪青,产量减少,且土质变差。”刘绍权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花了几年时间慢慢琢磨水稻栽培的施肥法子。自己做试验,在一坵田里划出十个小片,种上同样的稻种,但每片采用不同的方法施用不同的肥料,隔几天就下田记录水稻的长势数据进行比较。通过反复的试验摸索,2004年,刘绍权提出“水稻W模型栽培法”,对水稻分蘖生长期、幼穗发育期和开花结实期三个不同阶段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进行“三促两控”,达到水稻增产增收的目的。目前,这种W模型栽培法在潮汕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应用150万亩以上,取得增收0.9亿元的经济效益。同时,据此而写出的论文《水稻W模型施肥法应用效果初报》和《可视定位模型在水稻栽培管理中的应用》分别获得“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中文技术类二等奖和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创新学术科研成果”特等奖。

除了创新水稻的栽培技术,刘绍权还足足花了十年时间进行籼糯稻不同品种的杂交选育,并培育出优质稻新品种“铁特占1号”。这个新品种除了在潮汕地区种植,还被周边的福建、广西等地引进种植。为了培育出籼型粘稻优质软米新品种,刘绍权已经不记得自己尝试了多少次试验才成功的。“搞水稻科研,从来不是‘软风软日’(潮州方言,意指不用风吹日晒),顶着烈日冒着骤雨是工作常态,我常开玩笑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刘绍权告诉笔者,每一项农科成果的背后都流淌着一群科研工作者辛勤的汗水。

传农技,走乡串里苦也甘

扎根于泥土的水稻科研成果,从大地中来,最终也应该回归到大地中去。刘绍权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从搞农业科研的那一刻起,他就坚持把钻研出来的一项项农科成果推广给农民,让这些成果从试验田走向农民的田里,转化为农民口袋中沉甸甸的收入。

为了推广高产的“水稻W模型栽培法”,他连续到潮安县、饶平县等农业大县的村落去讲课,推荐这种更为科学的水稻栽培法。农民兄弟文化水平低,有时候一个理论刘绍权得讲上三四遍他们才听得懂,有时候为了证明“W模型栽培法”的优势,打消农民的疑虑,刘绍权说得嗓子都哑了,但一想到农民丰收的喜悦,他又干劲十足。在他和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潮州市有超过六成的稻田采用了这种“W模型栽培法”,不仅水稻增产,还改良了土壤。而每逢到了田管最关键的水稻种植季节,他总会走乡串里,教农民们如何除虫害,如何施肥,帮助他们做好水稻的管理。

精通水稻种植的刘绍权被周边农民视为神奇的“水稻通”,一碰到水稻种植的难题,大家都喜欢去请教他。潮安县庵埠镇的土壤是粘性的,不大适合水稻的生长种植,水稻产量不太高。农民们听说了刘绍权的名头,让村里的干部找到刘绍权。经过一番考察,刘绍权当即给农户们开出“诊方”—————水稻、蔬菜类作物水旱轮作改良土质,还专门就此到庵埠镇上了几节培训课。农民们照他的教导进行轮种后,水稻的种植产量果然明显增加,乐得农户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夸奖刘绍权。

重传承,创新团队在行动

对于年近六旬的刘绍权而言,近几年除了科研工作外,培育接班人继承水稻研究也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他很清楚,在水稻科研的道路上要走得更远,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有干劲的年轻人来延续他的育稻梦。每当农闲时节,他总会到基层开培训班,传授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农科知识,至今已经培训农技人员超过3000人次。而今年,他更带头创建了一支水稻种植创新团队,专门培养后继农科人才。

“从去年底我们开始筹划,今年年初就组成了这支种植业创新团队,成员中最年轻的只有20多岁。”说起自己的创新团队,刘绍权的脸上始终挂满微笑。他说,现在每次下田调查或室内水稻考种,他都会带几个队员一起做,手把手教他们记录数据、测量稻种、分析数据,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知识毫不保留地教授给这些“后生仔”,让他们把科研事业传承下去。

今年,他打算带着这个创新团队着手两个特种水稻品种选育项目。一个是抢救濒危的饶平“三饶香稻”;另一个则是“红叶稻”的选育应用。交谈中,说起“红叶稻”的种植愿景,刘绍权充满信心地说:“这些红叶稻一旦种植成功,整个田野就是一片红,特别壮观。就算我这几年没法栽种成功,我们这个团队也会继续做下去,延续这个梦想的。”说话间,他抬头望向远方,似乎已经看到一片红浪翻滚的稻田。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