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壮美如山的歌吟

壮美如山的歌吟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6.19 点击数:0

【副篇名】——读刘绍良的《南诏古村琢木郎》

【报纸名称】:大理日报

【出版日期】2013.06.19

【版次】第A3版:文化副刊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苏嘉麟

近千亩山地果园的耕耘者和管理者刘绍良先生,是一位创作丰盈的山地散文作家,近年来,他以他的丰富的阅历,为我们写出了两本山地散文集。在他的散文中,无处不在地充满了天地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应该说绍良不仅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还是一位美学实践家,是一位生态美学的探寻者、创造者和思考者。

现在他的第三本散文集《南诏古村琢木郎》又问世了。

琢木郎,这个南诏最后的部落,长期以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只是到了现在,随着巍山旅游业的发展,它才向人们展开了神秘的面纱。可是毕竟它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除了摄影家们为了获取此处独有的精美照片而不辞辛劳之外,慕名而去的人并不是很多。现在,有了绍良为我们这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人而写的、介绍琢木郎的风土人情的散文以及当地的精美照片,不是又可以让我们从这本书里感受到只缘身在此山中了吗?

绍良以他的质朴,以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源自心灵深处的纯真的、厚重的、富有情感的笔触为我们抒写出了“固真固善固美”的山地居民,为我们展现了“示真示善示美”的山地景物。

绍良热爱自然,在他深入琢木郎之后,他被琢木郎的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住了,琢木郎那富有诗意,富有想像的空间让他展开了富有情感的笔锋,带着深深的挚爱和热情他为我们写下了如诗如画的文字:“太阳渐渐升起了,橘黄的阳光已从东南方向的山脊泻下一溜,如此,眼前的山村更加清晰起来,完完整整地袒露着它的本色。”,“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从山村的下沿,河流的上部,一团团一堵堵浓浓的白雾缓缓地涌了上来,向村庄漫延。这是我一个多月来的希望,是这个早晨凝神静气的等待。于是,我飞快地向目标跑去。……渐渐地,云开雾散,炊烟也很快淡去,这个云雾蒸腾的山村,还原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客观存在。(《幽晨》)这简直就是一幅长江三峡上的巫山云雨图,多么地富有动感,多么地富有诗意。又如:“月光下,石阶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她用一只手托住下巴,眼前,有一只夜鸟飞过”,“又大又圆的月亮光照洗沐着的琢木郎的夜景一角。在这亘古千年的宁静中,我独自走进了这个小小的山村……我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了,调息凝神,然后,也用一只手托住下巴,希望有一两只夜鸟从眼前飞过。”,“享受着凉爽的夜风,又有一只夜鸟从头顶飞过,分明在月光里寻觅爱情。”(《月光下的小女孩》)这是多么宁静祥和的一幅山村月夜图呀!它让读者充满了惊奇、羡慕和向往,真想也和作者一样,到琢木郎去,去追寻这迷人的景色。

在绍良的这本集子中,有几篇是以叙事为主的散文,比如《芦笙》、《丁郎刻木》、《二月八》等等。绍良在叙事时,从来不是平铺直叙的,他善于夹叙夹议,而且在议论的语言中,充满着人生哲理,这些冲击力极强的人生哲理,能让读者振聋发聩、灵魂震颤,真可谓叙事亦动情。这对于一般的散文写家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而绍良做到了,并且做得完美无缺,纯粹天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对所抒写的事物的深沉真挚的热情和厚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滚烫的文字的。绍良在他的散文《打核桃》中这样说:“我想我对琢木郎有情了,情在山村里,情在山水间。”绍良的情在于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大山深处,还在于他长年累月扎根山地果园,他富有着一种别人所没有的自在和心境,以及面对人世的豁达,正因为如此,他给我们奉献的是饱含深情的、纯净自然的,充盈着山地神韵的文字。

大美琢木郎。在绍良的笔下,琢木郎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民居民宅,清晰可见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生活在这片厚土上的父老乡亲,栩栩如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着他们的风采。是的,“大美藏于山,这是因为它远离了俗世的喧嚣,被自然界努力地呵护着。”(《幽晨》)应该说,这是琢木郎人崇尚自然、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才保住了这一片“浑然忘我的境界”。可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有着前提条件的,它需要人和自然物质的相互理解,相互依存,相互珍惜,最终才能相依为命的。联想到绍良就是一位南诏故地千亩果园的耕耘者,在他的艰辛努力下,才让近乎荒废的一片山地披上了绿妆。劳动创造了生活,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也产生了哲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写下了这些富于寓意、富有哲理的,闪耀着作者的炽烈情感和深邃思想的滚烫的文字。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