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魂归故里
【作者】 李培禹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1998.05.1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刘绍棠魂归故里
李培禹
1998年4月,著名作家刘绍棠的骨灰,悄然安葬在他生前挚爱着的故乡——京郊通州区北运河畔。这天,是他溘然辞世一年零一个月的日子。
绍棠先生的骨灰安葬地,选在紧临大运河端头的通州齐天乐园东侧的一处土坡上。这里,远可望见作家生身之地儒林村的袅袅炊烟,近能听到北运河流淌不息的汩汩水声。在大运河边长大,顶着高粱花子走向文坛的刘绍棠,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他把一个作家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深深的爱,融入了十卷本、几百万字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为此,通县人民政府曾于1992年为他设立了刘绍棠文库,并授予他“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的纪念牌匾。今天,没有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言的刘绍棠,长眠于此,当是魂归故里了。
中午12时45分,几辆小车驶进静静的齐天乐园。身着黑色套装的绍棠夫人曾彩美走下车来,为了最后送别她的绍棠,彩美夫人今天着了淡妆。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官方色彩的仪式,甚至没有告知与刘绍棠交往甚深的众多朋友。然而,仍有许多人早已等候在这里,他们都是以绍棠的好友或学生的身份来为他送行的。
曾彩美缓步登上北运河畔的土坡,河东岸的农舍依稀可见。脚下这熟悉的土地,她曾随丈夫无数次走过;绍棠患病瘫痪后,她还用轮椅推着他来探望大运河,探望乡亲……今天,绍棠将留下不走了。
黄土坡上,亲属们已挖好了一个一米见方、约两米深的坑穴。这时,曾彩美已泪流满面,她把绍棠的骨灰盒紧紧地抱在胸前,哽咽得难以成言:相濡以沫四十余年,你真的要走了啊……绍棠的儿媳玲玲拿出了随葬的物品:三本新出版的还散发着油墨气息的《刘绍棠文集》、父亲生前喜爱的两小瓶茅台酒、一支粗杆蘸水钢笔和几个备用的笔尖。
刘绍棠的长子刘松萝,按照通县农村的“老理儿”,第一个捧起泥土撒下去……刘绍棠的骨灰盒被亲友们一捧一捧和着泪水的泥土覆盖了。
因为安葬刘绍棠骨灰的地点不是公墓区,不能立碑,曾彩美率儿孙们种下了一棵常青的松树。松萝叫妻子和儿子刘雨丝过来。还在上小学的雨丝,是绍棠生前格外疼爱的孙子。因人们都说他长得与幼年时的爷爷酷像且一样聪颖顽皮,绍棠曾对友人说过:“天不灭刘!”已经很懂事的小雨丝抹了抹眼泪,向爷爷的“墓地”深深地三鞠躬。
最后,人们纷纷把带来的鲜花一束束、一瓣瓣地撒落在安葬着刘绍棠骨灰的土地上……
绍棠走了,一位留下了六百多万字作品的著名作家走了,一个总是操心受累帮他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办了不知多少好事的人走了,一个连续四届当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人走了……没有墓碑,没有铭文,然而,他魂归故里。在他深深眷恋着的大运河边,在魂牵梦绕的家乡的土地上,他得以安息,他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