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儿时的黄米粽

儿时的黄米粽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6.10 点击数:0

【副篇名】山东潍坊 刘绍堂

【报纸名称】:老年生活报

【出版日期】2013.06.10

【版次】第08版(记 忆)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是吃粽子。记得我童年时,老家乐陵很难见到大米,更没有糯米。老百姓吃的是用当地盛产的金丝小枣和粘米做的黄米棕。

每到端午节,母亲便包黄米棕子。她先将小枣和米洗净,在水中泡一泡,在苇叶或荷叶上放进米和枣,包成三角形,包的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再用线绳捆起来,放在锅中煮熟。

这枣儿甜、黄米粘、苇叶清香,包出的粽子别有一番风味。打开碧绿的粽叶,一颗颗金黄饱满半透明的米粒儿像鱼籽一样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中间嵌着红亮亮的大枣儿,一口咬下去,细细品起来,粘味中透着芳香,香中浸润着甘甜,可谓香甜爽口,慢慢吞下,胃口大开,回味无穷。

母亲多在端午的头天将粽子包好,先拿出几个送给左邻右舍家中没有包粽子的老人和孩子,却不让我们吃。说头天尝过了,端午再吃就不香了。其实是她舍不得,因包的不多,怕今天一尝,明天大家分不着。

我们心中盼,口中馋,总算等到了端午的早晨。母亲先在大门上插上艾叶,然后将粽子热好,分给我们。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属于自己的两个粽子,望着空空的两手,味觉还在粽香中神游,心想什么时候这粽子可随便吃啊。

现在这粽子可以随便吃了,品种多样,什么枣的、糖的、红豆的、什锦的,可再也吃不出家乡黄米粽的感觉,不知是家乡的枣甜米香,还是吃的多了,味觉疲劳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