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美要眇兮宜修

美要眇兮宜修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6.02 点击数:0

【副篇名】刘绍本

【报纸名称】:今晚报

【出版日期】2014.06.02

【版次】第09版: 今晚副刊

【入库时间】20140620

【全文】

端午节到了,这使人们一下子思念起爱国诗人屈原。说到这位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一生同当道的黑暗腐朽政治势力作拼死顽强的斗争,而且其作品具有惊艳人目的辞采。代表作《离骚》《天问》《九章》和《九歌》里,闪耀着诗人崇高而伟大的人格,深邃而秀丽的美学哲理,成为光照百代的杰作。

我有一位老学长,搞了大半辈子现代文学,到了84岁上,竟决意要写《屈原赋辨译》。2012年首先出版《离骚卷》,认为“离骚”者不是别的,恰是“编排陈列胸中骚动之心声也”,而这旷古奇诗所担负的使命在于“排忧抒愤抗志扬德”诸多方面。继而于2013年完成《天问卷》,大约今年又有《九章卷》,随即还有《九歌》、《远游》卷问世。在已出的两卷扉页上,都标引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的名言:“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诚哉斯言!

有位哲思者说过:纪念伟大文学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还是在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的时候,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便推举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如今,面对着两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屈赋”,确当视为富裕起来的中华儿女用之不竭的宝贵人文资源。它就应该像“吃粽子”、“划龙舟”一样,融进当今的现实生活。人们坚信,熟读“屈赋”,定能升华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境界。

说起引读“我中华好诗词”的宏伟事业,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的叶嘉莹女士,自改革开放以来奔走于海峡两岸,讲学传授。她的场场“诗教”活动,被听众喻为“心灵的飨宴”。去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红蕖的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内中载文揭示了她的初衷:“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原来,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生命相融合、相感发的活动。叶教授带引并激发人们去探索这种融合与感发,她所具备的能量又是多么强大与饱满,自己的生命质地,又是何等的强韧与深微啊!

著名诗人席慕蓉曾记录下叶教授几年前的一场诗教活动。那天晚上,叶教授在讲解关于诗词的审美层次时,特别引出了屈原《九歌》里“要眇宜修”四个字,作为“诗美”的高标来追索探寻。原来在《九歌·湘君》篇里,留有屈子的诗句:“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那本是描绘湘水之上女神的,可是用来表示诗美的深层要求,又显得十分地恰切。叶教授释说,前二字“要眇”是要求呈现一种深隐而又精微的美。而这种探微,又必须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散发出来的,才可能成其为美。至于后二字“宜修”,则是搞整饬装饰的必要。而这种整饬并非只是表面的打理,却也是深含于心的一种精微与美好的讲究。一如屈赋《离骚》中所咏言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那是一种品格上的“高洁好修”。修炼诗篇的内质与表达的完美,都必须发出衷心,否则将流于轻狂浮躁与苍白失色,令人厌弃。

“要眇宜修”的崇高美学风范,至今仍可视为文学艺术创作发展的有益借鉴。两千多年前,屈原踏遍三楚大地发自肺腑的呼喊,仍黄钟大吕般震响于我们耳畔。在纪念端午节之际,我们吟诵着屈赋名句,决不能数典而忘祖,像作家穆涛所痛述的那样,“今天的文学批评界,类似当下的汽车制造业,整条生产线,包括发动机,都是进口的,国产货不具规模,也不上‘档次’”。要知道,在积极吸取世界上人类文明创造有益成果的同时,也要充满自信地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在新时代里创造出我们民族文化新的辉煌。这才叫做“有出息”!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