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好风光
【副篇名】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4.14
【版次】第08版(周末广场)
【入库时间】20130430
【全文】
癸巳年仲春二月不知不觉便来到人们身边,春天的气息愈加浓郁了。尽管不时地还有凉意袭来,但毕竟已刮起“拂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将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都称为春,并赋予各月多种雅称,即孟春、仲春和季春,连起来则通称“三春”。唐代孟郊便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二月里,不像正月那样得称早春、首春、初春和上春等,也不像三月那样去称暮春、杪春、晚春和末春等,而是直称酣春、大壮、中和和仲阳等,表明春意正旺呢。
这二月里诱人的风光,开门迎来的便是个“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又称“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一千多年前,此节俗在唐代便有记载,白居易有诗写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实为一幅“春游图”。当时民间便有以刀尺、百谷瓜果种、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并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石家庄地域,东部平原上赵县范庄,有声震百里的“龙牌会”盛景;西部山区井陉古村大梁江,至今仍保留着节庆食俗:“打馇、馏糕、龙须面”。据这个村小学教师梁保庆所记,过此节间还有“围房子”的做法:用灶火的灰,沿自家的房墙四周,撒一条曲曲弯弯的灰线,边撒边说:“一把灰,两把灰,送走青龙黄龙回;三把灰,四把灰,蚰蜒蛇蝎死成堆。”村里老人说,青龙是懒龙,黄龙是钱龙,撒灰能把懒龙驱走,引进钱龙;围了房子,大人孩子在墙根儿活动,害虫也伤不着人,保佑人财两旺。想要龙抬头,就得撒灰把龙引出来;“围、围、围方城,蚰蜒蛇蝎不上身”,就得围撒草木灰,把邪怪阻挡住,不来上身害人。
过完“二月二”,有些地方还把节期推到整个二月里,找个日子过“花朝节”。比如浙江和东北地区,就在农历二月十五;北京与河南开封则定于二月十二。相传“花朝”这天是“百花生日”,届时有赏花、种花、踏青、赏红等活动。查找此节俗的缘由,可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江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北京呢,则以二月十二日为花王诞生之日,“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见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恰在此刻,一些闺中女儿还特意剪些五色彩缯粘在花枝上,谓之“赏红”。二月里,真是花枝招展、美丽域中的岁月。
癸巳年二月二十四,阳历4月4日,清明节到了。在往昔,曾把清明节前的一、二日定为寒食节,这天里,民间禁止烟火,只吃现成的冷食。一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一说是源于周代禁火旧制。后人韩翎《咏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已成为传诵的名句。因为此节与清明紧紧相连,自唐代以后,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相结合,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过了。至于遍及全国南北的清明踏青之俗,唐代杜甫《清明》诗早有描绘:“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山万山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地记写了当时东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时人们出郭扫墓踏青归来的情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更采用声光电技术将此长卷演绎为活动景观,不仅市井商贸列陈眼前,就是一些娱乐活动,比如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也有重演。
仲春啊二月,如花似锦的二月,春光明媚的二月。愿在这充满生机的喜人年月里,大家动手将“美丽中国”装点得分外妖娆,让前辈世代人的中国梦想,在我们华夏优秀子孙手里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