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马”新解
【副篇名】刘绍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6.14
【版次】第B02版(文心)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所部与金朝兀术统帅的南侵兵马在郾城大战中,岳飞大破金军精锐部队———拐子马,这件事几乎妇孺皆知。“拐子马”究竟是支怎样的部队呢?
按传统的说法,拐子马是“皆重铠,贯以韦索(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一马仆,则二马不能行。”
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在其所著《岳飞传》中否定了这种传统说法,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拐子马”是对两翼骑兵的别称
在南宋记载宋、金战争的史料中,最早出现“拐子马”的是比郾城战役还早两个月的顺昌战役。当时亲历了这场战役全过程的杨汝翼,事后写了一篇《顺昌战胜破贼录》,详记其经过。文中提到了“铁浮图”和“拐子马”:“四太子(按:指兀术)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按:同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金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户……”“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
该文中的“讫叉千户”是女真语,即汉语中的“侍卫亲军”,则“铁浮图”就是兀术的侍卫亲军了。“河北签军”,是指河北地区民户中被金国统治者强迫征签去参军的人。而河北签军说他们“原是左护军”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绍兴元年(1131年)南宋王朝把它的军队分为:行营护军、行营中护军、前护军、后护军、左护军等。当时刘光世的部队为左护军。绍兴七年,刘光世的左护军中一部将郦琼率部叛降伪齐,一年后,伪齐又被金王朝废除。这支军队的一些人可能就被金王朝征签,在阵地上主动与南宋军队搭话的那些“河北签军”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拐子马”必然是汉语,不会是女真语。但它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拐子马”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军事术语。在北宋仁宗时曾公亮等人编纂的《武经总要》中即已记载道:“‘东西拐子马’,为大阵之左右翼也。……”很明确地指出“拐子马”是一种左右翼骑兵。“拐子”一词是北宋人的习用语词,除“拐子马”外,还有所谓“拐子城”等。但是,在北宋灭亡,王朝南迁后,在南宋,人们已不再用“拐子马”称两翼骑兵了,但它仍保存于中原和两河地区的北方居民中。因此,“河北签军”说的“拐子马”是指大阵两侧的左右翼骑兵,但在南宋后来的人们心目中,已不知其为何物了。
拐子马被误解之过程
“拐子马”本来是指大阵左右的两翼骑兵,但它被误解了近八百年,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140年的顺昌战役时作顺昌府通判的汪若海,在战役前已带家眷离开顺昌府。事后,为了表明自己也是这场战役的直接参与者,便于回任后写成一篇《札子》呈送南宋朝廷。其中有专谈“铁浮屠”和“拐子马”的:“其(兀术)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选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
“以铁骑为左右翼,另拐子马。……”
作为南宋初期写此文的汪若海,对北宋习用的拐子马还没有忘记其涵义,因而在这里,他对拐子马作了正确解释。但是,他对“铁浮屠”的解释就错了。“浮屠”(又作浮图)本是佛教用语,是汉语中的“塔”,用“铁浮屠”或“铁塔兵”,是形容兀术牙兵(侍卫亲军)“重铠金装”之威势,有如铁塔一般。而汪若海在这里错误地加上了“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等解释。
到了距北宋灭亡后七十多年编成《鄂王行实编年》的岳飞孙子岳珂那里,他就不知道“拐子马”的涵义了,并在这本书中对“拐子马”作了错误解释。岳珂为了填补关于郾城战役史料的空白,并把它补充得有声有色,于是把杨汝翼、汪若海记载顺昌战役的两文取作参考和窜改,抹杀了“铁浮图”和“拐子马”这两个不相干的名词间的区别,说“‘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并把汪若海本就错误的关于“铁浮图”的“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的解释,加之于“拐子马”,并进一步说“‘拐子马’既相联合,一马偾,二马皆不能行,坐而待毙。”
在岳珂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写成《鄂王行实编年》呈送朝廷后,南宋王朝的史官章颖以其“言出私家,后世或疑于取信”,就几乎照抄而自成《南渡四将传》中的《岳飞传》。
南宋朝庭所编的《国史.岳飞传》又毫不改动地照抄了章颖的那一篇。
到了元朝晚年编修的《宋史.岳飞传》,也照抄了章颖的《南渡四将传.岳飞传》或南宋的《国史.岳飞传》。
到明、清两代人所编辑的《宋史纪事本末》《续通鉴》等书中,也无不沿用“拐子马”的这一解说。
这样,“拐子马”的本义“左右翼骑兵”就首被岳珂这样的“私家”史者作出错误解释,继后为“官家”史者沿袭,最后成为“传统定论”,冠之以“三人为联,贯以皮索,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一马仆,二马皆不能行,坐以待毙”的错误的、可笑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