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和“方”
【副篇名】刘绍义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03
【版次】第11版(健康时空)
【入库时间】20130530
【全文】
刘绍义
人一旦生了病,总会说,找医生开个“药方”或者是开个“方”、开点“药”吧。那这个“药”、“方”或者是“药方”,是一个意思吗?其实,严格地说,“药”和“方”不但不同,如果按照近代着名中医任应秋先生说的,还必须区别开来。“方之与药,是难以区分而必须区分的”。
有人简单地把单味药物说成是“药”,而把配伍组合让药形成君臣佐使的叫做“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独味成“方”的药也不少见,所以,任应秋先生认为,那些泛指药的一般医生,无论他开出多少药,都只能称为“药”。而高明的医生针对病情开出的药,哪怕只有一味,也应该称之为“方”,这就是“药”和“方”的根本区别。
就拿中药的配方来说吧,上面已经说过,医生必须懂得君、臣、佐、使四原则,他开出的药才能称为“方”,否则就只能算作“药”。何谓“君臣佐使”呢?君就是方剂中的主药,当然这种主药是因病而异,不固定的,某个药在甲病中是主药, 在乙病中就不一定是主药了。如治寒病以热药为君,治热病又以寒药为君了。像太阳病有汗,以桂枝为主,无汗,又以麻黄为主,便是一例。
但是,对症下药,光有主药还不行,必须加上其他的药剂去辅助它,这就是臣。桂枝汤中加用的姜、枣便是一例。佐是方剂中的牵制药,如寒病治以热药,又恐热药过强,用少许凉药去牵制它,像桂枝汤中的芍药,作用就是这样。使是方剂中的引导品,能使药和病相遇而奏效,像少阳经病用柴胡,阳明经病用葛根,其作用即在此。
也就是说,要懂得这些,开出的药才能称得上“方”。但是许多人把“药”和“方”混用了,不分了,这是不应该的。生了病,哪怕是平平常常的感冒,也要分清病状的种类。不同的症状,用药是不同的,千万不能胡乱用药,不然不但不能药到病除,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