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鉴”赏

“鉴”赏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1.07 点击数:0

【副篇名】刘绍义

【报纸名称】:长春日报

【出版日期】2013.01.07

【版次】第08版:文化广场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金代双鱼纹铜镜。

要说我的收藏中还有点“铜锈”味,那就是铜镜了。我收藏的铜镜几乎涵盖了中国铜镜史。就是从战国到明代各个时期的铜镜,我都有所收藏。包括汉唐鼎盛时期的铜镜。

我收藏的铜镜,除了“藏”外,主要是为了自己欣赏,所以收藏的铜镜大都有点美感。

爱屋及乌,我因为爱好铜镜,连与铜镜有关的知识也格外关注。铜镜在古代称为“鉴”。《广雅》说:“鉴谓之镜。”这一点,我们从唐太宗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中也能看得出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古人为什么用铜做镜子呢?这还要从“鉴”的古字谈起。贾谊《新书胎教》:“明监,所以照形也。”这里的“明监”就是指明亮的照视器具,也就是“镜子”。“鉴”的甲骨文就是“监”的繁体字,像一个人低头在盛满水的器皿中“照脸”。将人的眼睛(臣)画得特别大,是突出看的意思。到金文时干脆把“臣”放在了器皿上,篆文的形体已趋向了线条化,它和繁体“監”字已没有什么两样了。

古人开始是以水当“镜子”照脸,装水的盆子有陶质的也有铜质的。铜质的反光作用好,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使没有水,也能照见容貌。聪明的古人发现这一现象后,就让铜匠把铜器打磨成扁平状,直接用于照脸了。这就是铜镜的来历。从此,人们在“監”字旁又加了个“金”字,用以专门指代铜镜,这就是“鉴”字的前身。

铜镜还有别名“菱花”或者“菱镜”。这是因为铜镜在映日发光时影如菱花而得名。铜匠又多把镜子的形状做成菱花的形状,“菱花”就更是名副其实了。唐骆宾王《王昭君》诗:“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诗中的“菱花”就是“铜镜”。

我把欣赏铜镜说成鉴赏,就是强调“鉴”的意义。夜深人静的时候,抚摸着一面面铜镜,有时我就想,说不定我手里的这面铜镜,还是当年王昭君等名人用过的呢?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阜阳市收藏爱好者)

相关链接

铜镜的历史

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容易熔化和铸造成型。我国制作青铜镜的历史悠久。

古代史书《轩辕黄帝传》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有学者据此说铜镜起源于黄帝,但至今尚未找到实物佐证。上世纪70年代,在青海省尕马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一面七角星纹铜镜,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镜。其铸造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制作工艺已经十分考究和成熟,从侧面印证我国青铜镜制作此前应当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