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先生瑞典游(外一篇)
【副篇名】刘绍铭(香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3.06
【版次】第B03版(月光城·文学)
【入库时间】20130410
【全文】
一九五六年,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教授在瑞典驻中国使馆当文化秘书时,突有访客求见。来者是康有为女儿康同璧,她请他帮忙校对南海先生遗著《瑞典游记》的手稿。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自“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凡十六年,历三十余国,百年前即有《欧洲十一国游记》问世,《瑞典游记》没有收入其中,马教授猜想是当时找不到懂瑞典文的人来核对中文译名可能的错误。
《瑞典游记》第一篇记载康有为父女于一九〇四年八月十九日清晨自挪威抵达瑞典京城斯德哥尔摩:始以为瑞挪同,国小民贫,必不足观。验行李讫,甫出汽车场,流观道路之广洁,仰视楼阁之崇丽,周遭邂逅士女之昌丰妙丽,与挪威几有仙鬼之判。
他对挪威印象奇劣:“今挪虽自立,而瑞人之明秀不群,实非挪人猥琐所能望。”康有为眼中的瑞典,冠绝万邦,“华盛顿号称幽丽,柏林号为整严,比之有天人仙凡之别。下视巴黎、伦敦、纽约,湫溢嚣尘,其如地狱矣”。
游客对一个地方的好恶,不必客观,自己决定就是,但康有为对瑞典另眼相看,除山水外,还因为这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贴近他在《大同书》的构想。居留期间他参观过学校、托儿所、养老院和贫民收容所,所见所闻都让他相信“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念都在眼前得到实现。
康同璧为一九七三年瑞典文版的《游记》写了序言:《忆与先君携游瑞典》。文中说到:“戊戌蒙难,身经十一死而未死,祖茔被掘,胞弟受戮,……然先君处之泰然自若也。盖先君以身许国,向以国家兴亡,人间疾苦为己任,早置死生于度外矣。”
“公车上书”的南海先生忧国形象,是老一辈中国读书人的共识。二十七岁那年,李鸿章日本签订和约,割让了辽宁和台湾,他以一昼两夜的光阴写成了《上清帝第二书》,请光绪“变法成天下之治”。政变流产,本来罪不在己,但近人对他功过的评议,颇多负面。
叶兆言在《陈旧人物》书中有一条说康南海在史上留名,“在于只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头,他许诺了一大堆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理想,真放开手来让他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糟糕局面。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因为失败,倒给人留下一个壮志未酬的好印象”。
柳叶在《康有为称不上贵族》一文所引的两家之言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姜鸣说康南海“天生就把现代政治家的阳和阴、优点和缺点,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公开操作和私下交易,糅合在自己身上”。台湾学者黄彰健在《戊戌变法史研究》还说他篡改光绪密诏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此募捐集款,提供他全家流亡生活和活动之用。
康同璧在《游记》序言的两句话说对了:“先君尝言,一生享天下之大名,亦受天下之大谤。”今天斯德哥尔摩郊区有“康有为岛”。
任公风范
一九二三年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清华大学高等科楼的大教室,挤满了人,座无虚席。过了一会,但见一身材中等,微露秃顶的长者现身讲台,身穿宽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洒脱。他用广东官话介绍自己时,谦称“没有什么学问”。随后眼睛向上一翻,补充说:“可是也有一点喽!”
这位在讲台上“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老先生就是“饮冰室”主人。任公在清华演讲那天,梁实秋也在座,事后分别以两篇文章记述现场所见所闻。两篇纪录文字大同小异,都说任公的讲演有底稿,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堆成厚厚的一叠。不过他讲话时不大看底稿,随时凭记忆旁征博引。他的新会官话虽离国语标准甚远,但铿锵有致。梁实秋说他能听懂他的每一个字。听他讲《桃花扇》时:
诵到“高皇帝,在九天,也不管他孝子贤孙……”竟涔涔泪下……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开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地呼唤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跳上台去把黑板擦干净。每次钟响,他讲不完,总要拖几分钟,然后他于掌声雷动中大摇大摆的徐徐步出教室。听众守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敢先离席。
雅舍主人淡淡几笔,就把梁任公的风范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任公在清华演讲这么轰动,自然跟他在戊戌政变和云南起义扮演过的角色有关,但“水木清华”的大学堂毕竟与“政坛”有别。梁实秋在《讲演》一文结尾说到一位名人搭飞机到处演讲,言中无物,废话连篇,完结时请听众指教指教,只见一人懒洋洋地站起来问:“你回家的飞机几时起飞?”
梁新会讲解古诗《公无渡河》,令实秋先生二十多年后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由此可见任公作为学者和老师的不凡身手。他有幸活在“后现代”以前的岁月,读《桃花扇》悲从中来时可以坦然公堂洒泪。